張貼者
【福建女兒轉外家】之一、二、三、四、五、後記 --閱讀人次 : 8312 之一
年前,文化處吳處長及游桂香女士來電,希望我能參與「跟著福建女兒走親戚」計畫,走一趟閩東沿海,並協助做文字紀錄。我看了計畫書,深覺極有意義,一方面體現政府對大陸婚配家屬的關懷;另一方面也藉此機會,對移居者個人與集體生命經驗,有更深一層的理解。遂拋下例行工作,跟著嫁來馬祖的福建女兒回娘家走親戚。以下是此行雜感,期望透過文字與圖像,讓同樣在島嶼生活的你我,相互關心,彼此包容,一起追求更美好的未來。
2月2日(馬祖→黃岐→福安)
今天極冷,氣溫大約10度。同行團員陸續來到福澳碼頭,都裹著厚厚風衣。潘建國館長、高志兄、游桂香女士及楊前縣長夫人是舊識。其餘團員包括細珠、惠雲、林丹、秀燕、嫻婷還有她們家人,攝影師陳學興以及2位工作人員隨行,都是初次見面。另外秋鶯、碧容搭下午船班,林秀趕到福州會面。
吳處長冒著寒風前來送行,叮嚀鼓勵,為寒凍天氣增添幾許暖意。一行搭上9點往北竿白沙港航班,轉乘10點航向黃岐的閩珠八號。
北竿到黃岐航路隔絕四十年之後,前年重新開通。四十年來,除了巡航軍艦、補給船,以及在中界線遊走,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漁船之外;溝通兩岸的就只有肅殺陰狠,在海域上空淒厲呼嘯的砲彈,給兩岸許多家庭帶來絕望與悲傷。
而更早之前,在我父輩年輕時代,這個航路可是漁歌號子、千帆雲集,錨纜將島上魚獲運往梅花、曉澳,載回米糧布匹與石塊木材。那個時節,出海不必檢查,當然也不會聽到:「各位旅客,回程嚴禁攜帶動、植物產品,肉鬆、福州魚丸…」的廣播提醒。
大陸的連江縣是海產重要產區,黃岐又是箇中翹楚,港灣停泊數十艘百噸級拖網漁船。每回搭立榮航班接近馬祖海域,從空中俯瞰,那些成雙成對、來回梭巡的漁船,大概就是這批鐵殼船在作業。日夜撈捕、滾輪雙拖,馬祖十多噸的機動帆船,40年前就已敗走臺灣了。
從黃岐到福安細珠家有150公里,車程2個半小時。導遊蕭先生安排我們在黃岐午餐。果然都是海味,魚丸、海垢、魚湯、煎帶魚,料理與馬組別無二致。就連後街巷弄內老屋,也是馬祖昔日型樣,二落水屋瓦,三面石牆,正面木構,一方可供拆卸的窗板,門前還坐著一位梳髻老太太。
車過福安不久,細珠就移到駕駛座前,引導車子在穆陽縣道奔馳,神情既興奮又緊張。公路沿穆陽江而行,來往車子不多,偶而還有馬達三輪車噗噗地駛過。這條路兩側都是畬族村子,細珠從小不知走過幾回,她在這裡度過沒有媽媽的童年,也是從這條路走向外面的世界。
細珠是畬族人,小時住山上,刀耕火種,生活極艱難。她五歲喪母,上有二位姐姐一位哥哥,還有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弟弟。父親無暇照顧,自幼便在阿姨與姑姑家生活。成年後到福州打工,在那裏遇到從台灣宜蘭來馬祖工作的陳建偉。他們戀愛結婚,建偉繼續在馬祖做工程、蓋房子,她則協助家務。
細珠回憶,初婚時僅能居留三個月,期滿再申延三個月。如此八年,出入大陸、馬祖不計其數,為永久居住長期忍受半年的夫妻別離。前幾年終於領到身分證,成為會說畬族話、也能講馬祖話的馬祖人。
阿姨房子新蓋不久,鋼筋水泥的樓房格局方位延續畬族傳統。中間廳堂,左右廂房,廳堂兩旁留兩個小門,左門頂上設畬族神位,右門頂上設祖宗牌位,後庭放置日用雜物。阿姨為了我們到訪特地換上傳統服飾,高高的髮髻繫一條紅帶子,衣襟飾花也是紅色,腰際紮彩帶,鳳頭鳳尾,非常好看。
阿姨很親切,見到從小跟在身邊的細珠,更是笑容滿面。阿姨不知道馬祖在哪裡,在細珠深情擁抱,與佇立一旁建偉的微笑中,看得出來阿姨很放心,很欣慰。這個從小沒有媽媽的孩子,終於有了美滿歸宿。我們在一旁分享喜悅,來自台灣、馬祖、福安的大人小孩,擠在小小的廳堂,眼眶有一些濕潤;人生真奇妙,世間真美好。
阿姨不大會講普通話,唱起山歌高卻亢嘹亮、中氣十足,大家一下子圍上去。原始、質樸如洪荒初闢的歌聲,讓人想到崇山峻嶺與深谷幽林。不久,從縣城回來的表姊也加入吟唱,兩人對口、節節盤升,大家聽得入神。表姊說,小時候住山上,夜間無事,媽媽就教她們唱山歌,以歌代言、以歌論事、甚至以歌傳知。後來我們問細珠都唱些什麼?細珠說,大意是:「海水漲來出滿滿,我們載米去台灣,台灣地方好賺食,算盤滴答錢拿來!」
阿姨和表哥、表姊準備了迎賓茶與豐盛點心,極富畬族特色。加了冰糖、紅棗的迎賓茶就像主人的心一樣,溫熱又甜蜜。最特殊的是烏米飯,將一種叫「烏枝」的嫩葉,搗碎榨出黑汁,加熱後浸糯米,煮熟即是烏黑髮亮烏米飯,據說吃了不怕蟲咬。楊媽媽率先嘗了一口,我也跟進;微甜,好吃,以後不怕小黑蚊了。
回程在「廉村」古村落停留,看了泥牆黑瓦的畬族傳統民居、進士第、古渡頭,以及碎石子鋪成的官道。巷弄裡有村民賣自製鹹菜,切得碎碎的盛在玻璃罐裡。也有攤位賣蠣餅,內餡是真正牡蠣;馬祖蠣餅為迎合觀光客口味,內餡已改成瘦豬肉了。
夜宿寧德。
(待續)
已有 10 位網友鼓勵
劉宏文
【福建女兒轉外家】之二
2月3日(寧德→福清→福州)
今天南下,往福清石竹山道教聖地遊,再到福州台江區拜訪任惠雲娘家。路途遙遠有200多公里,食畢豐盛的早餐,八點即驅車南下。
抵石竹山景區,已近中午。景區入口許多攤販在賣「福清光餅」,各家賣得都一個樣式,類似馬祖繼光餅,有包餡跟不包餡兩種,只是體型稍大。惠雲遞過來一塊,很有嚼勁。這種耐咬耐磨的芝麻烤餅,確實符合當年戚繼光兵馬倥傯的需求,但對已齒牙動搖的我,似乎勉強了些。
馬祖福清祖籍移民不多,北竿后澳有幾家,人稱「福清哥」。楊綏生縣長曾轉述母親說的一段歌謠,以福州話押韻唸出,甚有趣:「妹呀跟哥去福清,食穿週全伓使驚;上北菜果福清出,花生薯芊任妹搬。」講的是「福清哥」輕佻炫富,愛追女朋友。
實際情況並不如此。明清以來,福建沿海包括福清、長樂、連江在內,「八山一水一分田」,農耕環境不佳,許多人落跑海外討生活,因而有僑鄉之名;另一方面,臨海而居的子弟,日夕面對浩瀚無垠大海,心思往往飄過海平面盡頭,探索那端未知、神秘的廣闊世界。80年代前後,偷渡至台灣、日本、美加的打工族,也以福建人居多,「福清幫」、「連江幫」的名號,不脛而走。
石竹山道院位在狀元峰半山腰懸壁,紅牆橙瓦、飛簷騰空,始建於唐代,是一座以道教為主,同時融入儒、釋的道院。山腳下是東張水庫,碧波萬頃,一座狀似鯉魚的小島點綴中央。都大年初七了,上山燒香的人潮不斷,光是排隊搭纜車就耗去半個多小時。
原來此地與北竿芹壁「龍角峰」一樣,是遠近馳名的「祈夢」之地。寺內奉祀何氏九仙君,主殿兩側鋪上草墊,許多婦女上香獻供、頂禮膜拜之後,便闔衣閉眼,祈求九真仙君,托來各式夢境。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期望祈夢之人都能找到各自的夢境,在如幻似真的瑰麗世界,為疑問找到解答、為困阻指示生路、為不幸尋求安慰。
午餐返回福州。車子在大街穿行,多年不見,福州長高了,也變美了。記得七、八年前,火車站附近華林路一帶,地面髒亂、喇叭震耳,人車爭道, 根本沒有分道行車、行人優先的觀念。走著走著,不時要注意摩托車無聲竄出,以及從耳際疾射而過的一口飛痰。
惠雲的爸媽住在鰲峰路,鄰近閩江,附近都是四、五十層樓高的電梯大樓,非常雄偉壯觀。惠雲說,2009年老家拆遷,大陸政府配了兩套安置房。一套自住,另一套出租。我們搭電梯直達12樓,惠雲的爸爸、媽媽、弟弟、弟媳,還有滿桌子的瓜果點心,已經等在家裡了。
伯伯(惠雲爸爸)是福清人,年輕時來福州奮鬥,80多歲了,精神奕奕,硬朗健談。不僅福州話比我們流利,普通話也琅琅上口。他對馬祖人的原鄉(長樂、連江)相當孰悉,曾經任職水產公司,掌管採購、運輸、配銷。
伯伯說:「以前長樂、連江各鄉鎮、公社,都有漁業生產大隊,最初是定置網,捕撈蝦皮、帶魚;80年代以後逐漸改成拖網,一、二百艘漁船同時出航,非常壯觀。南邊到浦田、泉州,北邊到寧德、溫州。90年代以後主要是雙拖,一張大網兩艘漁船拖行,如果鯷魚滿網,人都可以踩著走過。」
這讓我想到,60年代在東引捕黃魚也有類似說法:「多得可以從這艘船踏著魚身到另一艘船去。」正當大陸風風火火發展近海漁業,而一水之隔的馬祖,漁撈已然蕭條沒落,鄉人紛紛移居台灣,進入大小工廠另謀生活。
這麼果決的離去,是因為生產技術落後?還是產銷出現瓶頸?是軍管限制過多?還是源頭處已被萬馬千軍的大陸漁船攔截?也許哪天,也要去福清石竹山,或者到芹壁龍角峰,睡一覺祈夢,聽聽神明在夢裡怎麼說。
民國82年,經親戚介紹,在台商工廠上班的任惠雲,與從馬祖遷居桃園的黃寶清先生交往,一年後在福州結婚,惠雲24歲。婚後住福州娘家,長子也在那裏出生。隨後,像大陸嫁來台灣的所有新娘一樣,囿於法令,只能在台居住三個月,再申延三個月。
惠雲說,沒有身分證,在台灣不能工作,大陸也僅能零散打工。她們並不富裕,政府要求必須備妥回程機票,才能入境台灣。辛苦經年,省吃儉用勉強湊足人民幣5千元買張來回機票。那時香港尚未回歸,大陸人過境香港還得入境辦簽證,不會講廣東話,搭個計程車都要比手畫腳半天。
最不能釋懷的是,大陸配偶取得身分證的等待時間,居然比東南亞配偶還長。
她不懂,兩岸同文同種,自己都已經嫁到台灣了,到底在防範甚麼?
民國91年,經過漫長的八年等待,惠雲取得居留權,再經兩年,終於領到身分證,附帶條件是喪失中國公民資格。可台灣人擁有大陸以外雙重國籍的人比比皆是啊!
民國91年開始,惠雲已有居留權,不必往返大陸、台灣,他們一家從僑愛返回馬祖定居。因為馬祖生活條件低廉、環境單純、人情味濃;更重要的是,這裡的人跟她講共同的語言,好像回到故鄉一樣親切。
民國103年,惠雲先生黃寶清在仁愛村鄉親的鼓勵與支持下,當選村長。他們深感責任重大,努力做好社協工作,服務村民,讓仁愛村在過去的基礎上,建設更完備,環境更美好。
她非常感謝鄰里、鄉親對他們一家的照顧,感謝學校老師的教導,讓她的三個孩子在這麼完善、友愛、安全的環境茁壯成長。
惠雲說,馬祖人的親切、友善,讓她忘掉過去的屈辱與辛酸,也讓她重新感受作為一個人的平等與尊嚴。
感謝馬祖!
(待續)
已有 8 位網友鼓勵
劉宏文
感謝馬祖日報轉載〈福建女兒轉外家之一〉,並且增加背景說明,圖文並茂。謝謝!謝謝!
http://www.matsu-news.gov.tw/pdf/mtnews/20170212P2C.pdf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
劉宏文
曹常強
資深會員
來自 : 馬祖南竿鄉牛角六間排
註冊 : 2008-07-17
發表文章 : 106
掌聲鼓勵 : 1215
資深會員
來自 : 馬祖南竿鄉牛角六間排
註冊 : 2008-07-17
發表文章 : 106
掌聲鼓勵 : 1215
發表時間 : 2017-02-13 00:10:08
FORM: Logged
---馬祖福清祖籍移民不多,北竿后澳有幾家,人稱「福清哥」。---
南竿牛角二位「福清哥」,一位是牛角大街的陳須明先生,陳家是60年前牛角西門町,牛角最風光的場所。
另一位林仁順先生,林松斌先生林寶霞小姐的尊翁,平潭人,大家都叫林仁順先生「福清哥」,牛角的專業木工,他最喜歡吃糯米糕,直到往生,含著糯米糕極樂解脫。
中國解放前平潭歸屬福清,現在平潭歸屬福建省政府直屬的「平潭綜合實驗區」,不屬於福州市管轄。
30年前中國國務院訂定平潭到新竹的台灣海峽海底隧道,平潭的福清哥得知消息,全縣人力投入隧道開挖工程,現在全中國的隧道工程,70%以上都是福清哥在開挖,一包二包全包辦,福清哥隧道工程得標後,回福清帶幾百個福清哥常住工地,隨道而居,直到打通。
龍生龍鳳生鳳,「福清哥」會打洞。
已有 7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2頁)
前往頁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