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島嶼之女劉馨蔓】 --閱讀人次 : 3666 「每回鄉愁太濃,便買張機票飛越半個地球回到馬祖,而近鄉情怯的悸動,在於害怕那個連棟成排的老屋變得更加風霜,那裡有著我的不捨與無奈,雖然十五歲就離家,然而我的心卻從不曾離開過。」
上面這段文字,摘錄自今年馬祖文學獎故事類首獎〈門〉。2005年,劉馨蔓以〈一段山路的距離〉獲散文首獎,五年後,再以〈門〉獲得故事類首獎。
劉馨蔓是南竿四維秋桂樓人,中正國中畢業後,沒有像許多國中畢業生一樣,留在故鄉升學,冀望以離島生的身分爭取保送大學;而是選擇隻身到台灣,參加聯招。她考上基隆女中,三年後又考上淡江大學英文系,輔修中文,一步步艱辛而又踏實地朝理想邁進。
劉馨蔓在頒獎典禮台上,緩緩敘說自己與寫作的淵源。她說:「我很早就開始鍾情寫作,讀國中時,經常在馬祖日報副刊〈雲台山〉投稿,一篇稿費20元。在那個匱乏的年代,精神與物質都不無小補。」
就讀基隆女中與淡江大學期間,功課、打工再怎麼疲累,仍不忘塗塗寫寫,期間得過多次大小文學獎。大學畢業在公關公司任職2年,很忙碌,卻覺得空虛。她知道驛馬星動,自己遠行的時候到了。
1998年,辭去工作,帶著大哥的祝福,以及所有的積蓄5千美金,踏上美國,繼續下一階段的追尋。
她申請到紐約理工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台灣多位電視節目主持人從這間學校畢業,影星石安妮也是校友。紐約生活大不易,第一年光是繳學費就花了4千美金,其他房租、書籍、生活費,一切都要自行張羅打點。2000年,經過2年的體驗與觀察,她以原名「劉愛貞」寫了一本暢銷書《遊紐約學生活》,商智出版,賺來的版費,稍稍補貼一下龐大的學費。
她後來進入聯合報系的世界日報擔任記者,在電視台任節目製作人、廣播電台擔任主持人。在職場發揮大眾傳播專長的同時,不忘寫作初衷,出版了包括《紐約的13種可能》在內的四本小說與散文。其中一篇描述華人男女無邊寂寞的小說《藍色燐火》,得到洛杉磯華文文學獎。台灣的一位旅美女導演將之改拍劇情片,入選亞美影展,大導演李安的電影也曾在此展出。
2005年,劉馨蔓以其在美國的成就,申請8個月輕易拿到綠卡,而許多人卻要長居美國8到10年,漫長的等待,卻未必得到美國政府永久居留權的認可。
馨蔓熱愛自助旅行,去過南美雨林、非洲「殺伐旅」、歐洲古堡…。她說,有一次在人民幸福感受度最高的「不丹」旅行,住在山區小旅館,早上醒來,山霧漫天而降,如夢似幻,恍若置身島嶼;對面若隱若現幾戶山腰人家,簡直就是秋桂山五間排老家。
她不禁自問:「我花了許多錢,遊走世界各地,難道都是為了尋找山腰上的老家?尋找生命最初的觸動?」
馨蔓說,她都是靠「影像」寫作,閃過眼前的一幕幕影像,化做筆下文字,在紐約寒冷的冬天,在無數漫漫長夜,抒發自己對世界的理解,也慰藉異鄉遊子的魂魄。
20多年來,斷續回過幾次家鄉,有安慰,也有傷害。她說,許多地景改變,道路拓寬,古井消失,山坡陡然矗立突兀的建築,故鄉正朝向無以預知的未來轉變。而變化莫測、瑰麗夢幻的藍眼淚,固然吸引許多遊客一探究竟;但是盤踞在海邊、山腰的花崗岩才是馬祖的靈魂;它堅實而安靜,任憑浪花擊打、北風呼嘯,亙古不變護守島嶼的春秋遞變。
馨蔓說:「我以島嶼之女為榮,一點也不羨慕富豪之家!」貧困給予她遠走它鄉的動力,給予她豐盛的生命經驗。她在得獎作品〈門〉裡寫道:
「記得15歲乘船離家那日,補給艦駛離港灣,經過伍間排前方的海面時,我站在甲板遠遠看著那個小山村,彷彿看到十五歲的自己站在山腰上向我揮別。」
15歲離家的馨蔓以她的健筆回來了,她將持續筆耕家園,寫出更多感動的作品。那是我們的期待,也是她的大哥劉秋華先生於1998年,在馨蔓離台赴美之前對她的期待:「你可以寫,要持續!」
本屆馬祖文學獎故事書寫類首獎劉馨蔓
縣府秘書長張龍德(左)代表縣長主持頒獎典禮
受獎人、親友與秘書長張龍德合影
劉馨蔓的大哥中華電信馬祖區經理劉秋華和他的夫人也蒞臨觀禮
已有 7 位網友鼓勵
劉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