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多雲時晴 溫度:16℃ AQI:56  風向:北 風力:16級 南竿雲高:15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北竿雲高:12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劉宏文

劉宏文友善列印



張貼者
劉宏文 
資深會員 


註冊 : 2011-09-20
發表文章 : 237
掌聲鼓勵 : 1693

發表時間 : 2015-11-02 00:57:59
FORM: Logged


劉宏文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劉宏文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明信片】 --閱讀人次 : 2831

 初秋的馬祖已有寒意,海風呼呼,從牛角澳口吹來,翻過馬祖醫院的陡坡,木葉蕭蕭而下;海上波濤起伏,浪花在陽光下跳躍閃爍,已不復夏天那般平靜湛藍。臨海一面的山坡已然枯黃,巉岩裸露,芒花稈頭在秋風中顫巍巍地抖索。摩托車騎士也已配戴口罩風衣,沿海岸公路疾駛而過,不知道是島上住民,還是來此旅遊的背包客。

 這個人口萬餘人,孤懸海外,四鄉五島面積不到30平方公里的島嶼,在脫離軍管之後,迅速從漁耕之島蛻變成旅遊熱點,每年接待大約15萬人次的遊客。以至於在春夏旺季,海空運輸一位難求,民宿爆滿,飛機、輪船,乃至公車、摩托車,山上海邊,都是來自台灣與世界各地的遊客。大家爭睹戰地遺跡、體驗閩東風情、品嘗馬祖美食,迫不及待地等候黑夜降臨,觀賞如夢似幻的藍眼淚。

 很難想像40前,也是在1970年前後,整個馬祖列島,從南竿、北竿到莒光、東引,四個鄉的居民,一波又一波,扶老攜少,帶著鍋碗被褥,蜷縮補給船一角,跨過暗潮洶湧的黑水溝,遷徙台灣。到了1990年代,四鄉五島總人口僅剩5千餘人,且多居住在山隴、牛角、塘岐、青蕃、樂華等,幾個行政與經濟大村。島上許多邊陲村子,十室九空,一片荒煙漫草、斷垣殘壁。從1970年人口總數1萬7千人,到1983年的7千3百人,1990年軍管結束前夕,僅剩5千5百人。20年時間人口銳減接近7成,這在世界移民史都是個異數。

 這1萬2千個遷居台灣的馬祖人,來自不同的村莊,從事不同的行業,彼此可能是家族宗親,也可能互不相識,在台落腳之處也不盡相同;儘管如此,離鄉背後的理由卻很一致,那就是馬祖人常說的:「沒生活!」從基隆往南,一路新莊、淡水、板橋、中永和、新店、鶯歌、八德、大湳、更寮腳、僑愛、大溪、中壢…,幾乎北台灣的市郊鄉鎮,都可見到馬祖人佇留的身影。

 桃園八德一帶由於工廠林立,紡織、皮革、製衣、鞋業、鋼鐵、染整等需求大量勞動人力,附近又是眷村,散落許多低矮的平房,生活條件也相對低廉,於是攀親帶故、呼朋引伴,尤其成為馬祖人在台的最大聚居地。

 40年過去了,第一代遷台的的青壯之輩,已邁入耋耄之年,老成凋零也意味著開枝散葉,第二代、第三代正成長茁壯,各據一方。有些全然融入台灣社會,在各行業逐漸嶄露頭角,有些仍摸索探尋,在社會邊緣艱苦汲營。

 根據非正式統計,桃園市的馬祖籍人口已有5萬人之眾,分布在13個行政區495個村里中。他們隱身於200萬的桃園市民之間,多數人不會台語,講著有濃重馬祖口音的普通話。他們都從事什麼工作?如何吃?如何住?如何流轉生息?如何愛?他們與居住地的關係如何?他們想念家鄉麼?想再回去馬祖嗎?他們如何思索現況?如何想像未來?

 這兩幀「馬祖意象」明信片,是馬祖傑出的動畫、漫畫藝術家雷盟弟—陳天順,不計微薄酬勞,協助設計與印刷。畫面精巧美觀,一片童趣爛漫,喚起出門人對故鄉無限的懷念。天順兄曾與夫人夏淑華合作,夫唱婦隨,出版圖文書《雷盟弟的戰地童年》,生動呈現馬祖漁村在戰地政務實施期間,馬祖人共有的生活記憶。

 明信片將致贈「桃園市馬祖同鄉會」,及馬祖人在桃園聚居最多的「瑞發社區發展協會」,作為桃園市文化局委託執行「馬祖社區移民初步調查」專案,訪談鄉親的紀念品。

 再次感謝受訪的鄉親,感謝雷盟弟,鞠躬。


〈馬祖意象明信片之一〉雷盟弟繪製設計


〈馬祖意象明信片之二〉雷盟弟繪製設計



  已有 7 位網友鼓勵
劉宏文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