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竹篾 --閱讀人次 : 2663 善國張貼的這組馬祖老照片,都很珍貴,每一幀都是馬祖記憶的再現。我特別注意三幀跟「魚」有關的照片,其中兩幀是以風帆為動力的漁船,頭尾翹起,造型像魚也像鳥,是小型的「麻纜」,現在已經極為罕見;另一幀是擱在沙灘上的幾簍漁獲,很整齊的排成兩列, 好像在等待拍照,漁獲滿滿,看不出來是「蝦鮮(音:ㄏㄚ ㄑㄧㄢ)」還是丁香魚。
盛裝魚獲的竹簍,都是一個樣式,顯然是手工編製,有可能來自大陸,那時與內地才剛斷絕往來,許多日常用品包括魚具、農具,盤碗鍋鼎仍然堪用;但也可能是馬祖本地自編的,這讓我想起我們村子的錦泉伯,他平日種菜沃水,可多數時間都在「作篾」,編製各式各樣的竹製品,掛在扁擔兩頭,挑到各村叫賣。
錦泉伯留山羊鬍,牙齒都掉光了,卯著嘴,只能吃軟軟的地瓜飯。夏天都打赤膊,佈滿皺褶的皮膚掛在骨架上,像一只乾癟的皮囊。他穿一條鬆垮垮地黑短褲,赤腳,褲腰帶都快紮到胸腔了,以至於我始終記不起他穿上衣服的模樣。
幼時常常站在錦泉伯背後,看他出神入化的編藝。他的手掌很寬,手指頭像鐵勾一樣,關節骨碌碌地上下滑動。他極少言語,使一把鋒利的竹刀,厚背薄刃,可削、可刨、可割、可剖, 編製時手腳並用,嘴巴也沒閒著,口含竹篾,抽拉穿插,嚴絲合縫,沒一兩天,一只竹簍就完工了。
村裡的媽媽有時也會跟他討一些剩下的竹篾,三兩隻紮在一起當作「家法」,修理不聽話的囝哥(小孩),咻咻抽起來,只痛皮肉不傷骨。竹篾竹條也是學校老師的基本配備,只是更硬底、更結實一些。我們那一代,從小學、初中,此物一路相隨,奉陪到高中畢業。
挨打的經驗也並非都是負面。讀馬高時的陳士英老師,性格剛烈耿直,擔任好多年的訓導主任,外號「土匪」,打起人來赤手空拳,連竹篾竹條都省了,其慘烈可想而知。前幾年老師九十大壽,前後十幾屆校友,齊聚台北國軍英雄館為他慶生,席開十餘桌,鄉音盈耳,場面歡騰,大家都在交換當年被打的經驗;沒被打過的少數,反而有些落寞,鬱鬱的靜坐一角,模樣有些懊悔。
這就是吾鄉馬祖,大海浩瀚,綿延無盡,縱有千般怨恨,都有如暗夜裡的急浪狂風,呼嘯而過;第二天醒來,晨曦映照,微波不興,一切恩仇都被海洋的巨大所消融,誰還在乎那幾記竹篾與拳頭呢?
照片分享自楊善國的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0061455423&fref=ufi&pnref=story
已有 12 位網友鼓勵
劉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