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去不了希臘,就去馬祖吧! --閱讀人次 : 10135
(東引燈塔房舍�攝影:陳其標)
如果您嚮往蔚藍海天、島嶼星羅棋佈的地中海風情,可是又去不了希臘,那要為您推薦,其實離台灣不遠處,也有一個美景不遑多讓、十足異國氛圍的地方,就是被譽為「灑落在閩江口外的一串珍珠」的馬祖列島。
位於台灣西北方,與中國大陸閩江口、黃岐半島及羅源灣隔海相望的馬祖列島,土地總面積只有29.6平方公里,但是海域面積廣達6520平方公里,北起東引,南至東莒,全部36座大小島嶼,分散在遼闊的大海中。
過去半個世紀,由於國共對峙,除了來此服役的軍人,對其他絕大多數的台灣民眾而言,馬祖列島是一個陌生的地方。然而,隨著時代演變,兩岸關係和緩,馬祖也逐漸褪去神秘面紗,四鄉五島各具不同之美,從前線戰地化身為旅遊勝地。
(南竿北海坑道�攝影:楊綏生)
南竿北海坑道 鬼斧神工
南竿是馬祖第一大島,也是縣政府所在地,在福澳碼頭及南竿機場先後興建完成後,這裡不但成為馬祖列島的海空交通樞紐,也是政經文教中心。
以雲台山為主脈的南竿島,因牛角嶺、牛背嶺等群嶺呈輻射狀深入海中,因而區隔出多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澳口聚落。其中,介壽與復興兩村位在南竿島的東半部,介壽村人口最多,商業興盛,也是縣治所在。復興村本名「牛角村」,原本已是沒落的漁村,近十年來,由於村民熱心推動聚落保存,而有「文藝復興」之美稱。
漫步村內,一幢幢高低錯落、造形方正,以花崗岩砌成的石厝,彷若一顆顆印章,格外顯眼。由豬舍改建的「漁寮書齋」,曾是藝文人士的聚會場所,還有兩間古厝改建為馬祖傳統美食餐館。
其實牛角村因新舊房舍並存,並未被政府列為聚落保存區,但它卻是帶動馬祖聚落保存風潮的發源地,加上藝文活動頻繁,村落多了幾分人文氣息。
馬祖列島坑道之密集,聞名中外,其中的南竿北海坑道,最令人嘆為觀止。民國57年,國軍因作戰需要,在南竿、北竿、東引等地建造可供小艇停泊的地下坑道,稱為「北海計畫」。
南竿北海坑道建造時,軍方日夜趕工,歷時兩年多才完成。由於缺乏設備,整個坑道僅用炸藥與簡陋機具開鑿,貫通質地堅硬的花崗岩層,施工期間犧牲了許多官兵的性命。但不幸的是,耗費無數心血建造的坑道,由於潮差太大、南風季節海浪洶湧,以及屢遭颱風破壞而不堪使用,於是就一直封閉,直到軍管解除後才對外開放。
北海坑道內部呈「井」字型,水道全長640公尺,旁有可供單人通行的走道,步行一圈約需半小時;滿潮時,海水會將走道淹沒,無法入內。坑道內水清如鏡,映照出花崗岩剛毅的線條,昏黃的燈光更把坑道妝點得神秘詭譎,岩壁上一個個爆破後遺留下來的鑽孔,不禁令人回想當年國軍戍守前線的艱辛。
南竿西半邊的馬祖村,還有一座在國內頗負盛名的天后宮。相傳宋代福建湄洲林默娘投海救父,不幸遇難,遺體漂至南竿島,被居民厚葬,現天后宮正中央,即為當時墓穴所在。此雖民間傳說,無從科學考證,但天后宮仍為此地居民信仰中心,香火鼎盛。此外,馬祖村後方有一座去年甫落成的媽祖巨神像,這座神像高29.6公尺,與馬祖四鄉五島總面積數字相同,有「守護馬祖」意涵。
(北竿芹壁聚落�攝影:楊綏生)
聚落保存經典 北竿芹壁
北竿位於南竿的東北方,兩島相距約3公里,船程十餘分鐘。北竿舊稱「北竿塘」,與原稱「南竿塘」的南竿,合稱竿塘。自古以來,南、北竿像兄弟般並立於馬祖列島,但隨時代變化,兩地雖相近,卻各自綻放風采。
如果搭乘飛機造訪北竿,降落之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道綿延數百公尺的塘后沙灘。這是馬祖最大的沙灘,連結塘岐村與后沃村,形成少見的「連島沙洲」美景,沙質細緻潔白。
早年塘岐往來后沃,每逢大潮,沙灘便被海水淹沒,後來興建道路貫穿其間,解決了交通問題,卻也將沙灘截斷為二。北竿機場擴建,築於沙洲上的飛機跑道,更大幅改變沙灘自然樣貌。夏日傍晚,許多居民會到此游泳戲水、拾貝踏浪,是親水遊憩的好去處。
北竿的壁山海拔294公尺,是馬祖最高的一座山,因有觀測優勢,山上四處可見軍事據點。壁山頂設有一座觀景平台,視野開闊,山下的村落、機場、沙灘,以及附近島礁,盡收眼底。
來到北竿,絕對不能錯過的就是「芹壁村」。清朝咸豐年間,福建長樂鶴上人士因捕魚來到芹壁,後為躲避戰禍逐漸定居於此。民國初年,村民因捕撈蝦皮而富足,開始大興土木,造就今日芹壁的石厝山城。
然而,隨著漁業沒落,居民陸續搬離,原本炊煙裊裊的村落,後來人煙罕見。直到民國86年,人去樓空的石厝,吸引一批藝術家進駐,加上聚落保存的觀念興起,於是古厝被整修為民宿、咖啡廳,芹壁再次活絡,成為觀光勝地,後來更吸引電影與電視廣告等前來拍片取景,聲名遠播。
漫步芹壁巷弄,隨處可見「光復大陸」、「蔣總統萬歲」等年代久遠、色彩斑駁的精神標語,彷彿時光倒流,置身五○年代。
芹壁村內最經典的建築,莫過於門牌14號、俗稱「海盜屋」的石厝。這棟屋子的主人陳忠平,在抗戰期間勢力坐大,民國30年,他向村民強買一塊土地,興建西式洋樓,欲作為官邸。此地視野開闊,可監控海上動態。
陳忠平從大陸僱請了兩組石匠,趕工建屋。房屋主要以青白石打造,工法精細,屋簷與外牆飾有彩繪石雕,屋內木材則用上等福杉,地板並挖掘一條秘道,預備潛逃之用。次年,新居即將落成,陳忠平卻因失勢而走避大陸,一天都沒住過。國軍進駐後,這座豪華洋樓被充當村公所與學堂,秘道也被封閉。
(西莒山海一家�攝影:王君霖)
莒光島 我家冰箱在海邊
位於馬祖列島最南端的西莒與東莒,合稱莒光鄉。在霧季期間,從海上看西莒,島嶼狀似白犬,因此莒光鄉舊名「白犬鄉」,東莒舊名「東犬」。西莒的面積略小於東莒,但人口較多,為鄉公所所在地。
青帆則是西莒的門戶,過去是船隻的補給地,清朝末年有英軍軍艦在此靠泊,民國以後外國商船也常在此出入,青帆因而貿易興盛,華洋百貨充斥於市,早年有「小香港」之稱。
國民政府遷台後,兩岸隔絶往來,隨後美國中情局的分支機構「西方公司」於韓戰爆發後,派遣人員進駐,從事情報工作,青帆自此成為美蘇兩勢力對峙的最前線。西方公司在此策劃了多次軍事行動,並協助訓練當地國軍部隊,為青帆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資產。
來到西莒,若沒有拜訪「山海一家」,那就錯過西莒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段歲月,看似平凡無奇的建築物,卻承載了許多辛酸血淚。民國38年大陸易幟,閩海一帶健兒組成「東海部隊」戍守於此,在艱困環境下自力更生,數度向大陸發起突擊,犧牲慘烈。西方公司進駐後,訓練東海部隊進行游擊與情報工作,山海一家就是當年西方公司與東海部隊司令部的駐紮處所。
莒光鄉的行政中心在西莒,但是東莒卻擁有兩處古蹟,一是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安徽人沈有容鎮守閩海列島,擒捉倭寇事蹟的「大埔石刻」,另一為當地地標、建於西元1872年的東莒燈塔。燈塔下方有一道長30公尺、連接辦公室的白色矮牆,是作為防風用途,昔日守塔員依牆而走,可避免手上煤油燈被風吹熄。
離燈塔不遠的福正村澳口,佈滿金光閃閃的細沙,晚間總是吸引許多遊客前來「踩星沙」,更前方的潮間帶,盛產花蛤、佛手、蠑螺等貝類,海產豐富,所以當地人常說:「我家冰箱在海邊」。
(東引燈塔�攝影:劉家國)
國之北疆 東引百年燈塔
東引位於馬祖列島北方,是中華民國台灣最北的行政區,多數國人對這個小島的印象是「軍事重地」。的確,國軍部隊近年來不斷精簡,但東引仍保有為數頗多的駐軍,在南澳街頭隨處可見穿著迷彩服的士官兵,是馬祖現在最具戰地風情的地方。
過去長達三十餘年的軍事管制,雖然限制東引的發展,卻也因此保存了原始自然地貌,造就令人驚豔的生態景觀。
走入東引指揮部旁的安東坑道,順著坡度極陡的階梯而下,戰地冷肅氣氛益顯濃厚,坑道內設施齊全,部隊的寢室、彈藥庫、召開會議的中山室一應俱全,甚至連養豬的圈舍都有,很難想像當年是如何完成如此大規模的地下工事。
安東坑道有八個對外洞口,過去皆是守軍火砲的射口,可居高臨下控制海岸線,目前火砲雖已移除,但若發生戰爭,仍能發揮作戰功能。
坑道洞口外,沿著海岸線的山壁,每年春夏期間,黑尾鷗會群聚於此,繁殖下一代,坑道的洞口平台也因而成為極佳的賞鳥地點,九月前到此,仍能近距離欣賞群鷗翱翔天際的獨特景觀。
東引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則是已有106年歷史、建於清朝末年中國海關全盛時期的東引燈塔。雄據山崖峭壁上的燈塔與附屬房舍,為英國人設計的歐式建築,潔白明亮外觀與蔚藍海天相互輝映,遠觀近看皆美不勝收,彷彿置身希臘愛琴海,當地民眾譽為「東引別墅」。
夏秋之際,燈塔附近的斜坡草地上,會滿佈著一種名為「紅花石蒜」的馬祖地區特有保育植物,搭配湛藍海景,甚是繽紛美麗。
走讀馬祖 品味獨特文化
八、九月間,台灣仍是炎熱天氣,但來到馬祖,不管是在古樸雅致的石厝聚落、鬼斧神工的坑道據點,或是百年歷史的歐風燈塔,都能感受到徐徐清風拂面而來,一陣沁涼舒暢。
而全台唯一以福州話為母語、個性豪邁熱情的馬祖居民,以及無數在此奉獻青春歲月的國軍官兵,他們展現鮮活堅韌生命力,共同為這座島嶼譜寫的傳奇故事與獨特文化,更是值得您走讀探訪、細細品味。
●本文載於國家文化總會《新活水》雜誌�99年8月號
已有 19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