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多雲時晴 溫度:16℃ AQI:  風向:北 風力:16級 南竿雲高:15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北竿雲高:12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劉家國

劉家國友善列印



張貼者
admin 
站長 

admin

來自 : 馬祖
註冊 : 2003-12-12
發表文章 : 36966
掌聲鼓勵 : 34097

發表時間 : 2006-11-19 00:04:37
FORM: Logged


admin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admin admin的個人首頁: https://www.facebook.com/matsu.idv.tw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古厝映落日,牛角向寒冬/馬祖通訊 1996年1月10日出刊 --閱讀人次 : 9201

 摩托車越過嶺口駛進村落,陣陣刺骨寒風迎面襲來。澳口海面上白浪翻飛,強勁北風穿過低矮錯落的石厝,不時發出「呼--呼」聲響。隆冬的牛角澳,清冷蕭瑟,人蹤稀落。

 馬祖五島四鄉總共有數十個自然村,地理方位大多「坐北朝南」,以利阻擋東北季風,而南竿鄉復興村(原名牛角)的澳口,前方兩座山頭像巨牛的兩支牛角,大剌剌地向北方海上張開,任憑強勁的 寒流一路無阻地長驅直入。牛角的先民,竟然違反中國人的居住習性,挑選了這麼一處向北的澳口,世世代代定居了下來。

 是怎樣的原因讓一群漁人選擇這處寒冷的澳口落腳?有什麼力量吸引他們離開內地,流落離島?他們何時來,來自何處?村民們又如何披荊斬棘,走過離亂的世局?

 這一連串有關牛角村的問號,必須先從一段殘缺不全的馬祖早期開 發史說起。

●明清時期的馬祖

 根據林金炎在「馬祖列島記」中的說法,馬祖列島開發史上最早見諸史料的記載,始於東湧(東引)偵倭、東沙(東莒)擒倭及「大埔石刻」。這兩起事件都發生在明朝萬曆45年(西元1617年),前者是明朝偵探官董伯起前往東引偵察倭寇,反遭倭寇押回日本;後者是戚繼光部將沈有容在東莒活捉倭寇69人,不傷一兵一卒的歷史 記載。

 到了清朝初年,滿清政府為了對抗鄭氏海上勢力,從順治18年(西元1661年)至康熙22年(西元1683年)鄭克塽降清期間,曾經數次發布遷界令,將閩海離島居民全部遷入內地,離海30里之村莊都要 焚棄,以免接濟鄭氏的抗清力量。馬祖人的原鄉--長樂及連江兩縣,都遭清朝政府強制遷界。清朝中葉,嘉慶年間(西元1796?1820 年),海盜蔡牽劫掠閩、浙、粵沿海以及台灣各地。蔡牽所率數十艘賊船縱橫白犬洋、竿塘洋,並曾經棲息竿塘芹角(現今北竿塘岐山腳下),向當地漁戶強索「規錢文」。這是已知的清朝官方文獻中,首次記載馬祖北竿島已經住有漁民。

 目前南竿清水村歷史文館前,有一座移自北竿塘岐的碑石,這塊「閩浙總督告示」碑石,勒書於同治8年9月14日(西元1869年),從碑文中可以顯見當時馬祖一帶不但有漁戶居住,並曾因為漁戶與鹽商陳建豐之間發生配鹽糾紛,官方介入仲裁後,在長岐澳勒石示禁 。

●長樂曹朱人士遷入

 馬祖列島南起東莒,北至東引,自古以來都是漁產富饒之處。其中南、北竿之間水道,在牛角與北竿之間形成喇叭口,南流或北流的潮水都很湍急,是漁民佈設定置網最佳之處。而牛角澳距離漁場最近,漁民在這處向北的澳口落腳,可以就近出海作業。昔時漁船出海需要靠風力和人力,這樣的選擇完全基於生計為先的考量。

 南竿的地理位置雖然比較接近大陸連江縣,但是牛角的漁民卻大多來自較遠的長樂縣。其中以長樂縣潭頭鎮「曹朱」(自然村)一帶曹姓家族遷來最多。曹朱的曹姓家族共有八房,遷來馬祖曹姓人士 以四、六、七、八房居多,其中六房多居住東莒福正村,四、七、八房散居南竿牛角、青檀澳及東莒福正、大埔等地。

 曹朱人士什麼時候開始落戶牛角?由於官方文字資料不全,民間也缺乏口述歷史,至今已不可考。現年85歲的曹典拱老先生指稱,他是長樂縣「曹朱」曹姓第四房子孫,到他這一代,遷居牛角已經第 八代。曹典拱於民國元年出生,向前推算八代,他的祖先可能在100 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間就來到牛角。

 馬祖的曹朱人士,人才濟濟。不久前,馬祖立委選舉「兩曹之爭」,曹原彰和曹爾忠都是曹氏第八房子孫,曹原彰屬「常」字輩,算是曹爾忠的堂叔。另外,馬祖高中校長曹金平、縣議員曹以雄等人屬曹氏四房,前東莒燈塔主任曹坤金為六房子孫,縣長曹常順、物資處處長曹爾莆等屬七房。如果說,牛角開發史是一部長樂縣曹朱人士的遷移史,並不為過。

●設置鹽倉,漁業受惠

 早年馬祖各離島一直都跟內地保持密切往來。由於馬祖漁產甚豐,一部分高經濟魚類被收購後,當天運往距離最近的連江浦口,地區漁民稱之為「趕鮮」;下雜魚則用鹽巴醃存,被稱為「做鹽」,大多數也送往長樂、福安一帶銷售。為了漁業需要,民國成立以來,福建省政府繼續在馬祖設置鹽倉,一處設於北竿塘岐,一處在南竿牛角,目前馬祖酒廠新蓋的庫房,當初就是鹽倉所在地,當地人稱做「鹽館」。(民國41年至49年期間,鹽館又被改建為軍中樂園(八三么),後來八三么遷往梅石,連江縣政府一度在此創辦「中興酒廠」。)

 從有記載的歷史中得知,鹽倉和馬祖漁業一直都有密切關聯。牛角設置鹽倉後,不但漁業受惠數十年,也因此斷斷續續帶動了牛角的商業繁榮。

 民國初年,福建海域海盜為患,離島漁業、商業時好時壞,只要景況一好,就會引來海盜搶劫。民國23年,政府開始在馬祖設置「竿西聯保辦公處」,官民聯合實施民防自衛,馬祖海境安定了一段時期。曹典拱老先生回憶說,這時期的牛角不但是南竿鹽倉所在地,而且漁獲也甚佳,當時村內開設有餐館、餅店、賭館、鴉片館、餛飩店、理髮店等店舖,夏天在沙灘上還臨時加蓋兩排共12間攤位。澳口海面經常停泊2、3百艘船隻,帆檣林立,漁業、商業景況都盛 極一時。

 許多人認為牛角的石厝「歷史悠久」,其實馬祖大多數具有規模的 石厝都建於民國20年以後。當時由於漁業興旺,漁民發了一筆小財 ,才陸續從內地僱請福清、連江籍石匠前來建屋,杉木、瓦片從內 地運來,石頭則就地打造,尤其以珠螺的石材最佳。

●日本佔領期間....

 抗戰期間,日本人曾經據守南竿福澳及馬港兩地,供海軍艦艇錨泊,艦上飛機在馬祖掛上炸彈,不時空襲福州、連江與長樂一帶。現年60多歲的牛角村長陳聯玉,就曾經因為幼時被送回內地外婆家念書,有過躲炸彈的恐佈經驗。抗戰勝利後,陳聯玉還經常跟著購魚船往返連江、長樂沿海做買賣,他說,如果潮水及風向都順利,早上 起帆,中午可以抵達。

 日本人佔領期間,只是禁止漁民與內地往來,並不侵擾漁民海上作業,但由於漁獲無法銷往內地,這時期的漁業景氣又暫告停滯。

 日軍佔領馬祖期間,收編了林義和、張逸舟等幾股海盜,授予「福建和平救國軍」番號,各自佔島為王。抗戰勝利後,國軍進駐,馬祖海境治安才逐漸轉佳。民國34年至38年,漁業景氣達到最高峰,漁村大興土木,華洋百貨絡繹海上。

 「連江縣誌」中描述抗戰結束後的漁業盛況:「每季外來舢舨漁舟數百艘,作業之定置網數千張,大對圍網數百組,漁獲滿艙,無以計數‥‥當時尤以仁愛最為繁榮,舳艫相接,帆檣林立,漁火點點 ,蔚為奇觀。」只是,縣誌認為當年的鐵板(仁愛)最為繁榮,這樣的說法,老一輩的牛角漁民可能會有意見吧。

●繁華歲月走向終點

 國民政府退守馬祖後,一度在牛角設置行政公署(連江縣政府的前身),三三八、三三九等情治單位,國民黨馬祖黨部等機關都曾經落腳在此。41年,鹽倉改建為軍中樂園「八三么」,軍方在村落附近駐守一營兵力,五○年代的牛角,不但是馬祖行政中樞,也是南竿商業中心,繁榮的景況獨領風騷。

 在有記載的戶籍資料中,民國45年牛角村人口就已經超過千人,49年以前,人口數還領先山隴,是馬祖第一大村。

 民國47年,連江縣政府移駐鐵板;49年,八三么遷往梅石,商業景氣開始衰退,居民向馬港、福澳、山隴等新興的村莊外移;六○年代馬祖海域蝦皮產量又逐年銳減,人口大幅流向台灣,牛角村有史 以來最後的繁華歲月也就此走向終點,好景一去不回。

●保存馬祖開發史

 今年11月,在縣議會施政報告中,曹常順縣長表示,政府即將籌建民俗文物館,保存地方文化資產,他說:「先民在馬祖披荊斬棘, 拓荒開墾,經營家鄉之土地,歷經千辛萬苦,用血汗來耕耘,此份 熱愛鄉土,犧牲奉獻,應讓後輩體認感恩‥‥」

 的確,隨著漁村人群散去、老成凋謝,先民們顛沛流離的拓荒故事,也將漸漸消逝。馬祖的歷史有待自已的子孫來撰寫,這樣的工作,已經不能再遲疑、延宕了。

(馬祖通訊第33期/1996年1月10日/劉家國)




【閩東漁村也住有閩南人】

 林金炎在「馬祖列島記」中刊載,北竿橋仔村住有數十戶南人,他們來自廈門一帶或通閩南語的族群。其實南竿牛角早年也住有數十戶南人,他們大多來自泉州人,並非多數來自廈門。

 當年牛角除了岸上有南人定居之外,海面也經常出現南人船隊的行蹤。

 老村長曹常梭回憶說,南人的漁船都是釣鯊魚的大船,每艘船有2、30名漁夫,經常6、7艘漁船隊編隊航行,仗著人多勢眾,他們在海上半買半搶當地漁民的黃魚、鯧魚等漁貨,作為釣鯊魚的魚餌;有時靠泊澳口,上岸取水、購物、喝酒,或因為牛角的南人被馬祖人欺負,他們也曾上岸尋仇,替同鄉討回公道。

 牛角的住民大約分佈為兩區,上面「六間排」(老年人說,早年由六戶人家合建一排六間草寮,稱之六間排)下面為「大澳」。早期南人 約數十戶,全部集中在村公所對面山坡,當地人稱之為「牛角坡」或「南館」。

 國大代表楊綏生就是南人的子孫。他表示,曾祖母從泉州遷居牛角,到他已經第四代。謝爾禮的祖母現年83歲,是老一輩中極少數目前還 會說閩南話的南人,不過,她已經記不得來牛角幾代了。

 馬祖人稱這批泉州人為「南人」或「下南兄」,由於長期居住馬祖,後來漸漸被福州語系同化,他們的子孫都已經忘了自己的閩南母語。不過,風水輪流轉,馬祖人從七○年代開始大舉遷居台灣,為了在閩南人為主的社會中求生存,大多要努力學習閩南話,而他們的下一代也已經不會聽、講福州話,漸漸被強勢的閩南語言所同化了。

(馬祖通訊第33期/1996年1月10日/劉家國)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