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多雲時晴 溫度:16℃ AQI:59  風向:北 風力:16級 南竿雲高:15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北竿雲高:12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劉家國

劉家國友善列印



張貼者
admin 
站長 

admin

來自 : 馬祖
註冊 : 2003-12-12
發表文章 : 36966
掌聲鼓勵 : 34097

發表時間 : 2006-12-12 23:51:17
FORM: Logged


admin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admin admin的個人首頁: https://www.facebook.com/matsu.idv.tw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大海盜蔡牽 北竿藏寶傳奇/馬祖通訊 1996-12-24出刊 --閱讀人次 : 27034

 「芹囝芹連連,七缸八缽九排連;大水密賣著,小水密鼎墘;誰人得的去,快活千萬年。」

 這是一首在馬祖列島流傳百年的「順口溜」,傳說誰能解開謎底,就能得到一筆數不清的金銀財寶。

 西洋童話中,有阿里巴巴四十大盜的藏寶故事,在我國閩東海島一帶,也流傳著相同的海盜藏寶傳說,而東引流傳的順口溜與馬祖略有不同:「吾道向南北,東西藏地殼;大水密賣著,小水密三角。 」(按:「密」,福州是「淹」的意思;大「水」是大「潮」之意 。)

 傳說中的金銀財寶到底有多少呢?東引耆老陳瑞琛有以下的描述:「九罈十八缸,一缸連一缸;誰人能得到,鋪路到連江。」「大水密賣著,小水密鼎墘(三角)」,這是其中最難破解的謎語。而留下這則謎題的主人,正是一百八十七年前縱橫閩、浙洋面,三度越洋劫掠台灣,竿塘漁民稱為「海皇帝」的大海賊--蔡牽。

●閩人被迫「落海為寇」

 提到大海賊蔡牽,要先從福建地區的開發歷史說起。

 中原漢人對於福建的開發,始於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以及唐朝末年的「黃巢之亂」,大批漢人先後湧入福建、廣東避難,史稱「衣冠南渡」。到了宋朝偏安南方,福建更進入高度發展狀態,此時泉州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港口。

 由於福建地區多山,加上當時航海技術已達純熟,於是閩、浙、粵外海便形成「海上絲路」,南北貨物往來不絕,而白犬、竿塘、東湧等列島位居海上交通樞紐,是漁船、商船避風、取水、休憩之處,當然,每當政府公權力不彰的年代,也就成為海盜出沒之處。

 從福建的人口成長來說,林金炎在「馬祖列島記」中記載,唐朝天寶元年(742年)福建已住有41萬2千餘人;過了600多年,也就是明朝洪武14年(1381年)人口已達384萬餘人;到了清朝乾隆14年 (1749年),全閩人口再增加一倍,達762萬餘人。

 人口壓力使得福建沿海居民大量向外遷移,部分不良分子則鋌而走 險,下海從事冒險事業。再則,明、清以來,政府不當的「鎖國」與「海禁」政策,更是逼迫閩人落海為寇的主要原因。

 清朝編修的「福建通志」中說:「若福建漳、泉等處,多山少田,平日仰給,全賴廣東惠、潮之米,海禁嚴急,惠、潮商舶不通,米價即貴矣,民何以存活乎?」「海上,閩人之田,海禁一嚴,無所得食,則轉掠海濱,為害尤酷。」「福建治亂視乎漳、泉。漳、泉饑則盜賊眾,此必然之勢也。」歷史發展有它的「偶然性」,但更有其客觀環境造成的「必然性」。由於遭遇人口激增、農田不足、政府決策錯誤等壓力,並在海上冒險事業有暴利可圖的誘因下,閩人「落海為寇」,成為不可避免的歷史宿命。

●海盜向漁民收「保護費」

 馬祖「連江縣誌」也有蔡牽的記載,不過,由於內容採用鄉野傳說,誤謬之處頗多,茲摘錄如下:「清道光年間,有海盜首領蔡耕者,晉江人也,‥‥至蔡耕淪為海盜,為紀念媽祖娘娘,在南竿興建媽祖廟三所,即馬祖、津沙、鐵板三所天后廟。‥‥蔡之九十九艘 賊船同時沈沒於台灣海峽鹿仔港之處,蔡知大勢已去,抱一黃金鑄之錨,投海自殺,亡時約清同治初年。」

 以上記載之誤謬有:第一,名字寫錯;第二籍貫不對;第三,時代背景錯誤;第四,蔡牽並非在鹿仔港投海自殺。不過,它所提供的「民間傳說」,仍然深具參考價值。根據正史,如台灣通史等記載,蔡牽乃福建同安人,因為犯法而入海為盜,起初依附「安南國艇匪」,只是一股小海盜,後來清朝弭平安南國之亂,蔡牽取而代之,成為閩、浙洋面的海盜首領。

 蔡牽劫掠閩、浙洋面,前後共十一年,鼎盛時期擁有砲艦一百多艘 ,並於嘉慶九年(1804年)起,三度進犯台灣,自封「鎮海威武王」,建元「光明」,後來被閩浙水師提督李長庚圍剿,敗走鹿耳門。李長庚是蔡牽的剋星,馬祖耆老至今還傳說,海賊「不怕千萬兵,只怕李長庚」。但李長庚卻不幸在嘉慶十二年的海戰中,喉嚨中彈,壯烈殉職。嘉慶十四年,賊船三十餘艘終被王得祿、邱良功率閩浙水師圍剿於溫州外洋,血戰一天一夜,賊船鉛彈用盡,以銀洋為砲子,最後,主戰船沈沒,蔡牽葬身海底,餘眾1300多人陸續繳 械投降。蔡牽葬身之處,史書大多記載為「黑水深洋」,推斷大約在東引島東北方海域。

 史書有關蔡牽縱橫竿塘洋及東湧山的記載不少,茲摘錄如下:

 瀛州筆談:「嘉慶九年五月二十七日,蔡牽盜船六、七十隻自臺灣 回閩,復有廣東紅頭艚海盜船二十餘隻投入蔡牽,合竄閩省之竿塘洋,其勢甚熾。」「六月初五總兵胡振聲在竿塘洋獨領二十餘船首攻蔡牽,眾寡不敵,遂被賊戕害,‥‥」「嘉慶十年正月廿五日‥‥提督李長庚,海壇鎮孫大剛乘夜開駕湄州、竿塘等洋堵剿蔡牽。 」

 明清史料:「嘉慶十年間,蔡牽令該犯在外洋竿塘芹角山內‥‥收 取各漁戶規錢文。」「吳性弟一犯,籍隸長樂,先後代盜買米四次 ,運往竿塘芹角掛網。」「鄭連、柯哲、李定、曾遜、陳東五犯, 訊係俱在竿塘芹角掛網,被蔡牽夥盜逼脅代挑淡水一次。」

 老薑隨筆:「其東涌之戰,則砲擊牽從子蔡添來落海死。」李忠毅 公神道碑文:「合諸鎮兵圍之漁山,再踣之竿塘,破之三盤,賊東 走,逐之東湧。」

 從以上的記載中可以確定,當時北竿塘岐村「芹角」已經有漁戶居 住,並向蔡牽繳「保護費」(規錢文),以及被脅迫代買米、挑淡水。而「順口溜」中的芹囝,也正是芹角一帶,現今稱為短波山。

●只有蔡牽有能力蓋廟宇

 連江縣誌「蔡耕傳聞」中,雖誤謬之處甚多,但關於蔡牽在馬祖、 津沙、鐵板三處興建天后宮的記載,卻是十分值得深入求證。

 首先,從信仰的角度來說,閩東一帶民眾大多供奉白馬尊王、五靈 公及陳靖姑等神明,而媽祖娘娘則是南人祟拜的神明,如果不是蔡牽引進,閩東漁民不會大舉興建天后宮。

 其次,一百多年前馬祖列島住民不多,都是搭蓋草寮居住,連生計都成問題,應該沒有餘力興建廟宇。所以,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只有大海盜蔡牽才有能力在南竿及東引同時興建四座天后宮。(據早年跑商船的陳依茂老先生說,東引北面的大崳山也有一座天后宮 ,也是蔡牽興建,該澳口也叫「馬祖澳」。)

 另外,從廟宇的建築風格來看,馬祖傳統廟宇大多側面為封火山牆,正面為「凸」字造型,如牛峰境、蕭王府、大坵「白馬尊王」、芹壁「五靈公」、板里「玉皇府」等廟宇;而天后宮的「燕尾」造型,則是標準的閩南式廟宇,應是南人所建,並在往後的一百多年期間,影響了其他馬祖廟宇的建築風格。

 至於坊間盛傳馬港天后宮興建於宋朝,並不符合歷史考據。因為, 「天后」是康熙皇帝所封,之前的媽祖廟都稱為「天妃宮」。因此,馬港天后宮絕不可能建於宋朝。

 根據馬祖民間傳說、史料旁證、比對廟宇造型,以及縣誌記載,馬 祖及東引四座天后宮,確實是蔡牽所建。其中津沙天后宮曾在道光、光緒年間兩度修建,並留有碑文為證。

●在鐵板、東引打造兵器

 事實上,馬祖民間關於蔡牽的傳說頗多,北竿陳金官老先生指出, 早年大坵島有三門古砲,曾經擊退蔡牽船隊;山隴文石長老陳經遲說,先人流傳,蔡牽未當海盜前曾在津沙圍鯷魚;現年79歲的劉宜銓也指出,蔡牽為了避免船隊遭颱風襲擊,一度想要打通東引北澳與燕秀澳,但由於東引多岩石,工程進行相當困難,因而作罷;另外,北澳通往南澳的山坡上,早年鋪著石板階梯,也是蔡牽所建。

 十多年前,陳瑞琛老先生曾在東湧日報發表過一篇有關蔡牽的傳說 故事,全文共一萬餘字。經過比照正史記載,雖然其中誤謬之處頗多,但也有不少可信的事蹟。

 其中最有價值的是,東引北澳早年有十幾座大爐灶,70歲以上老人都親眼見過,傳說是蔡牽打造兵器之處。而南竿陳依茂老先生也指出,鐵板亦有一處「打鐵爐」,同樣是當年蔡牽打造兵器的地方。打鐵爐原址在中興網球場下方,現今當地居民仍稱之為「打鐵隴」,不過,卻都不知道此一名稱的由來。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回顧馬祖開發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宋朝,不過,近代馬祖的開發, 應該不會超過300年,肯定是在清朝康熙22年(1683年)全面開放海禁以後,閩東漁民自內山陸續遷居而來;而南、北竿的少數「南 人」聚落,或許跟蔡牽船隊曾經以竿塘島為巢穴,有直接或間接關係。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是歷史不變的因果法則,尤其像蔡牽這樣一代梟雄,曾經縱橫白犬洋、竿塘洋及東湧山,前後十多年之久,自然不會「船過水無痕」。目前可以確定的,閩南人對於媽祖娘娘的虔誠信仰,就是藉著海盜船隊北上傳播而來,影響所至,甚至連古老的「竿塘島」名稱,後來都被改為「馬祖島」,一直沿用至今。如果說,沒有蔡牽就不會有今日的「馬祖」,並不為過。

 百年來,馬祖列島被稱作「寇島盜鄉」,馬祖人被認為是「海盜子孫」,事實上有其地緣的關係。由於馬祖列島位處閩海交通樞紐,並且漁產富饒,自古以來就吸引了大批漁民、商人及海盜等海上冒險家,下海追尋他們共同的發財之夢。經過百年來的交互影響,其中漁民的刻苦與魯直,商人的精明和狡猾,海盜「沒有明天」的狂飲、豪賭性格,拼湊起來,不正是現今大多數「馬祖人」的性格寫照嗎?

 馬祖人/海盜/蔡牽/藏寶故事,這其間存在著什麼樣的歷史關連 ?馬祖列島開發過程中,如何形成其人民「愛面子」「大嗓門」「搶付帳」「拚酒」「豪賭」等島民性格?或許,進一步探索馬祖列 島的「海盜歷史」之謎,應該遠比破解「海盜藏寶」之謎,更具有價值吧!

(馬祖通訊第42期/1996年12月24日/劉家國)


【解開東引島犁麥大王之謎】

 走進東引島天后宮,如果注意觀察,會發現媽祖娘娘右方供奉的是 福德正神(土地公),跟南竿三座天后宮都一樣,但左方卻供奉著 一尊極為陌生的神明,稱為「犁麥大王」,這不但在馬祖列島僅見 ,甚至全中國也只有這麼一尊。

 「犁麥大王」的由來,就連東引民眾也少有所知,外地人更不免一 頭霧水了。其實,這尊神明是一百八十七年前大海盜蔡牽所封,其間有著一段「顯靈」與「報恩」的傳說故事。

 陳瑞琛老先生曾在東湧日報投稿,有以下這段生動精采的文字敘述 :

 ‥‥話說海盜船仍停泊在北澳港內時,蔡牽在船中突感心神不寧, 坐臥難安,於是便站起來信步踱至船尾駕駛坪處。仰望天空,萬里無雲,強而有力的南風迎面吹襲著,一轉眼間,卻突見北澳嶺上有一個農夫牽著一頭大黃牛正在一塊土地上,把青青綠綠未出穗的麥子一畦一畦犁掉。

 陳瑞琛在文章中接著說,蔡牽見此景詫異不已,於是立即派人上山 查看。幾個嘍兵上岸登往山頂,不見農夫蹤影,也不曾看到半棵青麥,但卻遠遠望見南竿方向有數十艘官兵戰船疾駛而來。蔡牽聞報 後,立即下令船隊起錨揚帆,順風而逃,避免了一場可能的大劫難。

 由於蔡牽自稱「海皇帝」,為了感謝這位農夫的救命之恩,特別封 之為「犁麥大王」,供奉在東引天后宮媽祖娘娘左方。神像兩旁由陳瑞琛親筆撰寫一副對聯:「犁麥施妙法得道,大王因顯靈受封」。東引天后宮是大海盜蔡牽所建,這則「犁麥大王」的故事,就是另一有力的佐證。

(馬祖通訊第42期/1996年12月24日/劉家國)




  已有 11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