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由「北海船隊」事件探討馬祖的產業與文化 --閱讀人次 : 5145 楊綏生的主張:馬祖的願景(文化與產業篇)
重視傳統產業,促進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讓產業、文化、觀光做緊密的連結,使產業拓基、文化生根。
我曾經跟一些漁民朋友談到「如何將傳統的漁業與觀光產業結合」的議題,所得到的回應並不熱烈,也曾經希望傳統的漁業文化能被完整的紀錄,使其能成為產業文化的重要內容,以期產業、文化、觀光三者能結合,達到活化傳統產業,開創觀光事業的目的。
八十五、六年間,因公赴日本,在「豪斯登堡」看了一段日本江戶時代的早期海上開拓史的影片,至為震撼。兩年前因辦理「牛角感恩節」活動,在訪談耆老的過程中,發現馬祖先民早年長期從事海上漁撈的活動,是祖先遺留下與大自然搏鬥的寶貴生活經驗與資產。先民們利用粗曠的自產漁具,在惡劣的海象下所從事的蝦米捕撈,其實是結合了許多智慧、經驗與學理的綜合表現。作為一個現代的馬祖人,我們有更多的知識工具去分析、了解先民的生活經驗,深覺那是馬祖重要的文化資產,除了深值研究記錄外,更有機會與觀光相結合,從靜態的文字、影片記錄到動態的「體驗漁民生活」,將是馬祖觀光內涵上有別於「自然景觀」、「閩東建築」及「戰地風情」外的另一章,我暫且把它命名為「傳統產業文化體驗」。
小三通後新興起的海上轉運貿易活動,在未獲得兩邊政府的認可前,其實是一項高風險的工作,許多漁民在傳統漁業蕭條之後,為了湖一口飯吃,在沒有其他工作選擇的情況下,加入了「北海船隊」的海上轉運貿易活動,幾年來;在兩岸法律的夾縫中,養活了數以百計的人家。靖空專案實施以來,瞬間叫停的轉運貿易,讓許多賴以維生的家庭,頓失生計,致有近日北竿鄉親的抗議活動。在「民以食為天」的思維下,北竿鄉親的遭遇我們寄予同情。但是,與其長期等待一個不可預期的結果,或許鄉親應該思索,這件事情發展到最後,在目前的政治氛圍中,結果可能並不樂觀,不如換個角度,嘗試尋找另一條出路。
回朔馬祖的開發史,多數先民為了捕魚,由大陸移居至此。馬祖四週是海,海洋是我們的生路與出路。近年來雖然漁業蕭條,但是若能嘗試讓傳統漁業與觀光相結合,未嘗不是一條生路,因此綏生大膽提出,政府輔導「北海船隊」轉型,從事育樂漁業,帶觀光客出海體驗當漁民。觀光客藉由文字的導讀解說、影片的介紹及實際的體驗,把產業、文化、觀光相結合,或許是讓傳統產業文化復興的契機。
紐西蘭的高空彈跳都可以作為觀光的內涵,養活了一堆人,口口聲聲以觀光立縣的馬祖,是否願意做這樣的嘗試呢?
已有 6 位網友鼓勵
共創馬祖成為「富麗、進步、健康且充滿人文關懷的島嶼」
馬祖永遠是海洋的起點----鄭愁予
長久以來,馬祖是一個偏遠孤立的海上離島,冷戰思維的遺留,造成了許多人這種對馬祖的刻板印象,其實只要在觀念上轉個彎,馬祖四面臨海,海洋是馬祖迎向島外世界的利基,海洋從來就不是交通的障礙,從前如此,今後仍是如此,因此馬祖的出路其實是無限的寬廣,馬祖以海洋連接中國大陸與臺灣,閩江的潮水和台灣海峽的波濤在這裡交會,馬祖成為大陸和海洋文化的交匯點,也激盪孕育了深具馬祖特色的文化風情。
營造馬祖成為富於文化涵養的海上公園
而文化不等同與學問或知識的全貌,文化也不限於學院社群的活動,凡是追求善與美的過程中所作成為,以及從中獲取之技藝與知識,都是一種文化,所以生活的方式、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品味都是文化的表現,馬祖的文化面貌可以在你我生活當中呈現,是以發掘馬祖的文化資產以呈現馬祖的文化幽情,營造馬祖的文化氛圍,厚植馬祖的文化根基,促進馬祖的文化產業,塑造一個具有海洋、島嶼、閩東、庶民、軍事遺跡和人文情懷的馬祖文化意象,同時引進並推廣藝文活動,讓馬祖成為一座自然與文化、生活與文化,觀光與文化有機聯結的島嶼,讓生活其中的鄉親在這座富於文化涵養的海上公園可以安身立命,讓旅外回家的鄉親感覺是歸人而不是過客,這是許多馬祖人的希望,相信也應是楊綏生醫師願意投身參選縣長,為馬祖打拼的願景。
傳承積累、融合創新,再造文化的馬祖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文化需要透過傳承與積累、融合與創新的過程才能開花結果,我們期待馬祖的文化發展與生活、藝術、藝文、環境、社區和產業作有機的聯結,藉此提昇馬祖居民生活品質和文化素養,讓這一座島嶼積累豐厚的文化內涵而散發著人文情懷,成為如藍寶石般燦爛的海洋夢土與所有馬祖人的驕傲。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
花間草堂論世事.水岸雲樓讀文章∼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