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方言圓說 --閱讀人次 : 3288 馬祖的國小課程有母語課,我想為正在上馬祖方言課的小孫女說幾句。
方言可以說的圓轉一點嗎?也就是說不必將國語逐字逐句,硬梆梆翻譯成方言,一些不好翻譯的詞,就乾脆用國語取而代之,民眾聽得懂就好,也可免去諸多口舌之爭。仔細聽聽許多台語專題的演講者,其中就一定穿插國語。為什麼?台灣的方言研究不會不如馬祖吧。就因為要將國語的有些字、詞翻譯成方言太難了,即使語言專家引經據典將他給翻譯出來,也沒幾個人說的好、聽得懂。
前些日子,馬祖媒體關於【齊講馬祖話120句】一書,引發兩方人馬口水大戰,劉家國先生見勢不妙,宣布停戰。
停戰數月,我想大家應該已經冷靜下來了,斗膽說說己見。
應該是我在媒體說了一些福州話相關的言論,引起陳高志老師的注意。幾年前高志老師回馬祖,曾約我一起吃頓簡餐,賀廣義老師和另一位女老師也在場,話題當然是福州話。我告訴高志老師,對福州話我沒有研究,只是長期在福州市生活,耳濡目染,有些直覺,僅供老師參考。而後,與高志老師的互動僅在馬資網上而已。
現在馬祖話的議題已經白熱化,雙方陣營各持己見。老師教的辛苦,學生念的糊塗。在下雖然也有些糊塗,但還是能藉媒體說說己見。
一、福州話、馬祖話或馬祖福州話的迷思
無疑,馬祖話源於福州方言。這是雙方陣營的共識。由於兩岸分治數十年,兩岸的福州話就產生不一樣的語音(一樣:馬祖人說「依洋」)。
大陸推廣「普通話」,並不壓制方言。廣東、香港人認為官方語言應該是廣東話,因為國父孫中山是廣東人,就有意識抵制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導致今天的廣東人說起普通話,帶著濃濃的廣東、香港腔,聽起來怪怪的,有些搞笑。福州地區努力推廣普通話的同時,對福州方言置之不理,任憑自然發展。所以,現在如今福州地區的學生說起普通話比北方人還標準,講起福州話也流暢悅耳。
馬祖之前推廣「國語」,禁講方言,政治意涵濃厚。導致目不識丁的老者不得不學一兩句國語交差(也為做阿兵哥生意不得不學國語)。於是乎,「一樣」方言念成「依洋」,成了馬祖約定俗成的「馬祖方言」。雖發音介於國語和方言之間,當時的軍政府也就無可奈何。久而久之,「依洋」便成了標準的馬祖話,單獨念,福州人一定聽不懂。
依個人看法,兩岸分治後,馬祖的福州方言融合福州方言中的長樂腔、連江腔、福清腔、國語腔,形成今天的馬祖話,但是主流還是福州方言。政府推廣母語,究竟要的是「馬祖話」、「馬祖福州話」還是「福州話」?推廣「馬祖話」或「馬祖福州話」的意義在哪裡?對下一代的生活有何意義?是政府要想清楚的,要說明白的事。也是馬祖教育界無可模糊的責任。
福州話淵遠流長,其經典之作應該算是《戚林八音》。去年跟林增官大哥閒聊馬祖話,說到《戚林八音》字典,他說有聽說,沒見過。旁邊的後生陳德平就上大陸的「淘寶網」找去了。果然,網路有賣(各種版本從人民幣5元到191元都有)。當下付款成交買兩本,送給我和林增官大哥各一本(也藉此感謝這位後起之秀)。書到手裡,我翻開就傻眼了,根本就看不懂,改天有機會再請教專家們。我想馬祖幾位研究馬祖母語的老師們案頭一定會有這本書。摘錄維基百科辭條,供網友參閱:
《戚林八音》(平話字:Chek-ling-baik-ĭng),福州著名的地方韻書。該書為《戚參將八音字義便覽》與《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聲》二部韻書的合訂本。前者大約成書於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年間戚繼光入閩抗倭之時,後者殆編於三百年前的清代康熙年間。關於二書的作者,目前尚未明確的考証。二書的合訂本由福州人晉安匯輯於清代乾隆十四年(1749年),迄今已流行二百五十餘年,是研究福州話音韻的重要著作。
我2010.08.22在馬資網上曾發表【馬祖發展戰略初探(母語篇)】。當然,對馬祖母語的認識,我自認現在又有些長進。這應該感謝兩個陣營的學者討論。
二、老師教案與學生課本
我不想討好兩個陣營的老師,也沒有資格評論他們。我只想就事論事。
陳高志老師方面,對福州方言的深入研究,有目共睹,成就非凡。但是我認為有些曲高和寡,已經進入「方言考古」的範疇,以其「方言考古」的方式進行「母語推廣」,是否合適?有待實踐證明。
陳儀宇老師方面,利用現在學生正在學習的注音,教學生發音,具有一箭雙鵰的效果,既幫助小學生訓練正在學習的國語注音發音,也能幫助母語發音,比較適合1、2年級學生輔助學習。當然,只有4聲,應該不如8音來的全面。雖然有些發音比較牽強,也不必求全。推廣母語,字義、趣味比較重要,發音、腔調次之。相同的一個詞,福州人、長樂人、連江人、羅源人、福清人……用方言念起來就南腔北調,您能全部都加以注音嗎?所以,政府如果要的是「方言考古」,就走陳高志老師的路;如果要的是「母語推廣」,陳儀宇老師的路比較好走。兩方陣營應該進行整合,先求同存異,達成共識後再交給學校,而不是各行其是,對小小年紀的學生來講有害無益。這件事執政者一定要重視,教育是馬祖大事,弄不好會動搖縣本。
我想老師用的書一定比學生多,老師用的許多書學生一定看不懂。如果將老師的教案參考書與學生的課本混為一談,老師和學生和學生都慘了。個人覺得陳高志老師的一些學術研究較適合做為老師的教學參考書,陳儀語老師的國語注音比較適合小學階段的母語教學,一些難念的詞彙不必求全,就用國語出來打圓場,也很生動。有許多台語的演講者,不是也借了許多國語助陣?不是很經典的詞彙,該死的就讓它死去,不要鑽牛角尖。世界上已經死亡的詞彙己經不少,新誕生的詞彙也不少。母語亦然。有些已經死亡的字、詞,就不必再將它從古墓中挖出來用。當然,學術研究另當別論。
三、關於【齊講馬祖話120句】口袋書
首先應該感謝編者的用心和辛苦。
就以「我對手厝裡做事計」(我幫忙做家事)這句為例。個人不贊成這種翻譯。
【對手】:現階段母語中已有「幫忙」詞彙直譯,用「幫忙」一詞,國語、母語通用,似乎更妥。「對手」已經死了,就不要把它當一回事。
【厝裡】:如果說「你厝裡」或「我厝裡」,福州方言的「厝裡」,也可以是「老婆」的意思。
【事計】:如果用「事」,也許反而更好懂。
所以,「我對手厝裡做事計」這句話不大好懂。整句話要如何翻譯,雙方應該坐下來探討,這才是對馬祖,對子孫後代、對母語負責的做法。
錢,有時候也會害人。
馬祖民間有很多講了幾十年福州方言,有文化,對母語也很有見解長輩。我所知道的馬祖村就有好幾個,四鄉五島應該還有不少這樣人才。學者們應該整合他們的意見,大家有共識後再推廣,比較不容易犯錯。印象中政府花不少錢辦過幾場母語研究討論會,其結果換來就是目前吵吵鬧鬧的成績,有些事倍功半。
馬祖的學術界如果真的想在福州方言的領域獨樹一幟,建議先從研究《戚林八音》開始,成立學者與民間人士組成的研討團隊,也許可以與大陸的福州地區匹敵。
討論問題真的不必太嚴肅。
林增官大哥喜歡講笑話,不妨摘錄一段給網友一笑。
【天上下雨,地下「一二」,我到「稀飯」家。「稀飯」的門,半開半「米湯」……】
什麼意思?
李仁光於怡根齋
已有 5 位網友鼓勵
捨!得!200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