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還給一個他們兒時的家 --閱讀人次 : 2019 莫戀家鄉生處好,施恩深處便為家。
馬祖育幼家扶協為理事長林翠芸重述當時居住在育幼院的生活及對未來的期望。站在大門口,隔著鐵門,可以感受到裡面長年無人清理的荒煙漫草和雜亂景象,想到兒時的家,如今變成這樣,林翠芸不禁潸然淚下。
看到上述報導,與有戚戚焉!建請主政者偶或低頭垂顧微塵小眾的心聲,重視此問題,撥些許經費重新整修規劃,恢復成民國60年的育幼院原貌,畢竟她是承載著200多位幼兒在那個年代的童年回憶。
那些他們兒時的家,那首「我的家庭」的兒歌,更會令這群曾在育幼院成長的朋友們感觸深刻。雖然來自不同不幸家庭,幸蒙神的眷顧和政府的德澤,由基督教、天主教和馬防部集資建立,讓他們得以平安快樂長大,彼此激勵,互相照顧,共同在這座面積不大的家裡走過多少的春秋,他們都是你我的兄弟姊妹。
至1989年,由於院童減少,被迫遷出,併入清水的安老院中,之後育幼院由縣政府接管,數度易手,做為旅館、餐廳等不同的個體使用。如今變成廢墟,野貓、流浪狗聚居的場所,雜亂不堪。對於那些曾以此為家的朋友們來說,看到這樣的被糟蹋廢棄,怎不令人為之鼻酸嘆息!
馬祖戰地文化是豐富多元的,是辛酸苦辣皆有的。育幼院當然也是我們共同的歷史中之一頁,我們豈能如此冷酷漠視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為我中華文化最偉大的部分,將心比心,豈忍鄙而棄之?
筆者籲請縣政府下令將育幼院重新恢復1971年的原貌,將相關檔案、文件、照片、物件、辦公室、寢室、教室等照舊時予以再重造再現。依專人看守保管,作為愛心福利園區,及各種對應活動的場所,留下一份可以供他們再回來看看兒時的家。
林翠芸很難過地對我說:我們多次向歷任縣長陳情,希望縣政府協助我們,依法處理掉發包民營BOT的相關問題,將院區移交由本協會,並撥款重建院區,讓我們這群200多位幼年時失陪的院童朋友,能夠有一個可以隨時回去的家。我們已經失去了一個傷心的家,難道忍心讓我再失去第二個院童兄弟姊妹們「共同的家」嗎?但俱未獲圓滿的答案,看看今天殘破不堪的家,連進去一下回味兒時記憶都不得其門而入,換位思之,寧無悲戚耶?
呼籲當年曾經在此共同生活成長的院童朋友們,一起挺身而出,作「馬祖育幼家福協會的強力後盾」,重建自己幼時的家。
「肯垂聽微塵的聲音,肯施恩給弱勢族群的政府,才是真正謙卑、愛民的好政府」願主施展大能的手,憐恤眷顧這群羔羊,讚美主!
西方朔 2018年7月
已有 5 位網友鼓勵
Anonymous wrote:
西方朔 wrote:
筆者籲請縣政府下令將育幼院重新恢復1971年的原貌,將相關檔案、文件、照片、物件、辦公室、寢室、教室等照舊時予以再重造再現。 (恕刪)
Anonymous wrote:
其實育幼家扶協會從來沒有要求政府要恢復當年的原貌,誠如樓上網友所言,院友們只是希望未來這裡再活化利用時,至少能夠有一間房間或是類似時空走廊一樣,紀錄當年育幼院的來龍去脈,也為當年政府的德政,在馬祖的歷史上留名!!
西方先生,您是不是沒弄清楚就發文了?
本人曾經是育幼院的一員,因此,還是感謝西方朔先生的建言!!
育幼家扶的成員當然是希望能夠留存當年的記憶
但畢竟這是公產
我們不會無理的要求政府一定要做到保留育幼院的全貌
只是卑微的希望這記錄了中華民國實施三民主義,落實社會福利政策最佳最成功案例的
連江縣育幼院
能夠不被遺忘!!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
(將院區移交由本協會,並撥款重建院區,讓我們這群200多位幼年時失陪的院童朋友,能夠有一個可以隨時回去的家。我們已經失去了一個傷心的家,難道忍心讓我再失去第二個院童兄弟姊妹們「共同的家」嗎?)
好自私與不感恩的想法
那是數十年前政府與民間對院童的人道收容
講老實的,院童在當時除了家境堪憐外,能住進育幼院的,以後的生活是大大改善,來自各界的贊助,獎學金和升學或補助各活動等,也是比其他非院童的小孩能分配的資源多……
憑甚麼要政府為了讓你們這200多個院童在成年後,還有個什麼「家」可回,就要再佔據這樣一塊本來就不屬於你們協會私產的地方?
還要政府給經費支持?
如果說是為了保持一份歷史遺跡我還支持,
但如果只是為了讓這些所謂長大後,多數早已生活的還不錯的院生只是有個「隨時可回去看」的家,要政府幫忙重建還要留給協會,那就是自私與不感恩……
很多旅台鄉親也沒老家可回了,政府也要幫忙蓋嗎?
院童們先捫心自問,長大後的你們,自掏腰包回饋社會多少?
馬祖天主堂的修女神父都很窮,你們捐過什麼錢回饋當年他們支持與籌款蓋育幼院的恩情?
很多院童現在都是縣府高階主管與日子過得不錯,
這些日子過得好的,先告訴我們,你們對你們年幼得以靠社會與政府的支持得以平安長大,回饋社會多少了?
先懂付出回報
再來談什麼給你們一個隨時可回去的家吧!
已有 5 位網友鼓勵
不反對保留原址當遺跡
但請先規劃好要如何管理經營
而且拒絕就是院童為底的那協會獨攬
因為這裡只是政府與社會給你們曾暫時的棲身地
不代表就是你們的
請不要老是用這種你們就是繼承人的心態來要求縣府就是要給你們與聽你們的。
要懂得感恩,而不是已經受了社會資源恩惠,現在還一副認為政府還欠院童什麼。
遺跡如果保留
最佳模式就是變成馬祖文創區
每間教室都可變成給年輕人或有心開店的人去低價租金經營,或當辦公室
這樣就可釋放很多店面
而不是由特定協會自己獨做
老實說
協會都是已經有公職與正當工作的人
有什麼能力管這樣一個大園區?
也沒資格
還是那句話
那只是政府與社會曾給院童的救助與扶苗
並不代表院童就是該院區的繼承人
馬祖這麽缺店面
這樣的地點剛好
又在馬祖巨神像附近
整建成既可保留院區
設個育幼院的歷史資料館
剩下的開放成為文創區
給民眾申請當店面與辦公室
收取合理租金
這樣不用再一直賠錢給什麼協會去搞
還能有些租金收入來維持園區運作管理
台灣一些類似的地區也都是朝向變成文創區
千萬不要讓特定協會壟斷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
Anonymous wrote:
(將院區移交由本協會,並撥款重建院區,讓我們這群200多位幼年時失陪的院童朋友,能夠有一個可以隨時回去的家。我們已經失去了一個傷心的家,難道忍心讓我再失去第二個院童兄弟姊妹們「共同的家」嗎?)
好自私與不感恩的想法
那是數十年前政府與民間對院童的人道收容
講老實的,院童在當時除了家境堪憐外,能住進育幼院的,以後的生活是大大改善,來自各界的贊助,獎學金和升學或補助各活動等,也是比其他非院童的小孩能分配的資源多……
憑甚麼要政府為了讓你們這200多個院童在成年後,還有個什麼「家」可回,就要再佔據這樣一塊本來就不屬於你們協會私產的地方?
還要政府給經費支持?
如果說是為了保持一份歷史遺跡我還支持,
但如果只是為了讓這些所謂長大後,多數早已生活的還不錯的院生只是有個「隨時可回去看」的家,要政府幫忙重建還要留給協會,那就是自私與不感恩……
很多旅台鄉親也沒老家可回了,政府也要幫忙蓋嗎?
院童們先捫心自問,長大後的你們,自掏腰包回饋社會多少?
馬祖天主堂的修女神父都很窮,你們捐過什麼錢回饋當年他們支持與籌款蓋育幼院的恩情?
很多院童現在都是縣府高階主管與日子過得不錯,
這些日子過得好的,先告訴我們,你們對你們年幼得以靠社會與政府的支持得以平安長大,回饋社會多少了?
先懂付出回報
再來談什麼給你們一個隨時可回去的家吧!
在縣府當中高階主管是他們自己努力得來的。育幼家扶協會運用院友的捐款,每年都固定認養一些貧苦的小孩,難道這些也要大肆宣傳嗎?院友們就是感念當年政府的德政,因此現在也莫莫的用自己的能力來回愧社會,這問題佔據太多板面,鄉親應該也看膩了,育幼院的院友們還是會莫莫的做,以報當年在哪個年代給我們資源及一個家的政府,讓我們能順利的成長,我們只有感恩,這事不在回應了!!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