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二則馬報用詞欠嚴謹,宜慎之 --閱讀人次 : 2784 馬報報導:連國之北疆充滿戰地風光的馬祖列島上也有40多名北醫校友。指馬祖是國之北疆。
馬報社論:爰引清朝海將施琅在攻台大戰時,堅持信風吹起才揚帆。而未引用鄭成功光復台灣時....
我引述上開二則用語,意在指出台灣目前困頓於兩岸關係的冷和停滯,民進黨的極力去中國化之際,許多文字工作者,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已受其影響,一不小心,就會被對岸投以關愛的眼神,為自己招來不必要的麻煩和困擾,不可不慎也。
小學地理課本對「我國」國之北疆指的是薩彥嶺或黑龍江省的漠河縣。而馬報稱「我國」的國之北疆為馬祖,不免讓人聯想到此「我國」指的是台灣,而不是包含大陸的中國。這是潛意識裡早已將大陸排除在「我國」之外了。故此用語似乎饒有商榷之餘地,似乎有欠嚴謹,極易引人誤會。由此可見,這幾年來,台灣去中國化的威力,已經潛移默化的深植大多人心中猶不自知。
第二則卻反其道的引用台灣人最痛恨的典故「施琅攻台」,而不用「鄭成功光復台灣」。在吾輩小時候歷史教科書中,將鄭成功當作反清復明漢人史觀的民族英雄,而施琅則是滿清走狗的民族敗類。因為:鄭成功趕走的是外國人,而施琅卻把大明王朝漢人的命脈給滅亡了,讓台灣落入異族的統治。所以,中國大陸甚是捧施琅,拍大型電視劇歌頌施琅,在台灣則是很少人提到施琅其人。此乃兩岸對歷史人物、事件的看法和價值觀有許多不同的評價,各有其意識型態的影響。
又比如,民進黨多次提醒記者、公眾人物,在譴詞用字或發表公開談話時,別再用「全省、本省、島內」等語句,而要用「全國、國內、我國」等說詞。其實,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去中國化之表達宣示呢!
筆者列舉馬報記者用語,並非指責糾正,而是善意提醒。畢竟,對岸並非多元化的民主社會,而是玻璃心強烈的專制國家,切莫誤觸地雷,引來自身的困擾,除非你都不去大陸,那就另當別論了。
西方朔 2017年4月
已有 9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