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旅外鄉親林炳生 豆漿「苦生意與甜生意」風起大陸 --閱讀人次 : 4316 原標題:永和豆漿林炳生:「苦生意與甜生意」風起大陸
華夏經緯網 2012-04-17 12:15:23
——歲月如歌,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1958年林炳生出生於台灣金門。6歲時全家遷往馬祖,16歲又去了基隆,25歲,他命運的扳機被一粒黃豆扣動,接下來的30年歲月風起雲湧:你可以將永和豆漿視為中式快餐行業的魔笛手,也可以把林炳生稱作豆漿世界裡的堂吉訶德。
總之,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林炳生今年已經54歲了。54的歲林炳生將一杯豆漿做到20億元人民幣的終端銷售額。只是對於國內絶大多數人而言,鮮有媒體解讀的永和豆漿的故事,更像一個深深淺淺的謎。
這個故事從亞洲四小龍時期的台灣,延續到改革開放後的大陸。它是島內第二代台商群體拚鬥的剪影,也是80255家(截止於2010年10月)來大陸打拚台資企業的共似體徵……
苦生意 「金馬獎」
1958年,林炳生出生在台灣金門,父親依靠給當地駐軍做服裝養活全家。林炳生6歲那年,全家隨軍遷往馬祖島。馬祖島29平方公里,南竿、北竿、東莒、西莒四個鄉,即便到了2006年,島上人口加在一塊也不過一萬人。
彼時正值台灣戒嚴時期,馬祖又是駐軍前哨,美國麵粉、孤獨和阿兵哥成為林炳生童年記憶中的三個關鍵詞。島上每晚9點宵禁,禁止燈光,父親加班幹活也得用舊布匹擋住窗戶。林的父母一共生育了十個孩子,十張小嘴嗷嗷待哺,直至拉扯成人——這在馬祖島上本身就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
一個細節似乎可以還原奇蹟背後的辛酸,那就是林炳生的「內褲」。物質匱乏、母親的巧手,讓林炳生穿上了由美國麵粉口袋縫製的內褲。顯然是為了好看,內褲前後兩面保留了麵粉袋上原先的圖案。於是內褲裹住屁股,後面是「中美合作」四個大字,正面則更顯誇張:「淨重五十斤」。
林炳生在馬祖島讀完了小學和中學,隨後前往基隆就讀海事學院。讀海事學院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家裡買了一條二手船,跑船運需要海員啊。但林炳生最終沒能做成海員,因為船沉了。這是後話。
就像若干年後他命運的扳機被一顆黃豆扣動,此處影響林炳生人生走向的,是那段義務兵役。
台灣青年服兵役最怕去金門和馬祖。一是小島孤獨,二是「金馬」地處前線相對危險。阿兵哥們白天開炮演習,晚上稍閒一點就搞「急行軍」,要是再閒一點,教官們又想出了新的演習科目「修廁所」——當時金門有幾百個連,每個連被要求上山打石頭修2∼3個廁所。石頭打得好興許稱得上藝術活,問題在於金門島上的石頭是花崗岩啊……
基於上述情況,每年新兵抽籤,但凡有人抽中這「金馬獎」,其他阿兵哥都會致以熱烈掌聲。掌聲是由衷的,因為其實是在慶賀自己逃過一劫。當然,林炳生並不害怕中獎,因為他從小就伴隨「金馬獎」一起成長。諸如島上「單打雙不打」的開炮習慣,對他而言,就像今天的「單雙號限行」一樣習以為常。
只是林炳生最終並未中獎,他被特種部隊選中,先後去了空降特戰部隊和兩棲作戰部隊。在空降部隊中他訓練的科目是「鐵漢傘」:千米高空一躍而下,順風逆風全憑自己拉繩調整。「跳下來摔斷腿的,啪地一聲從屋頂直接砸到鍋裡的,都有。」
兩年兵役對於一個男人的成長作用明顯。拋開隱性的內心歷練,當初一些「變態」的練習竟也在不久的將來派上用場。這是林炳生沒有想到的。比如特種部隊的第一課——練習摔倒。摔倒?也就是從樓頂上滾下來。
一個可以看作笑話的佐證是,有一年林炳生騎機車回家探親,路口一輛大貨車飛速而來。林果斷跳車,機車被壓扁,他卻前滾後滾側滾翻滾,最後竟然像青蛙一樣站了起來……
饒河街上的大嗓門
22歲,林炳生離開部隊,住進台北的大姐家裡。
鳳飛飛和鄧麗君的歌聲在電視裡反覆播放,林炳生的心卻和身上的荷包一樣——空蕩蕩的。他原本打算服完兵役再回家跑海運,結果船沉了,家裡還欠下一屁股債。當然,他也可以像同學那樣去島內數一數二的海運公司供職,他甚至都通過了一家大公司的甄選,可就在上崗前的三個月假期裡,他又再一次地滑出了與海相關的命運軌道。
「我當時很木的,跟女孩說話都要臉紅的。家裡的長輩不止一次說,炳生這輩子肯定做不了生意。我就想趁着這三個月假期去試一試。」林炳生說。
林炳生得到了去美國勝家的台灣分公司做業務員的機會。勝家公司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縫紉機,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1851年。1851年的勝家在給世界貢獻了縫紉機的同時,還順道貢獻了「分期付款」的銷售模式。
林炳生的舞台是台北大街小巷的菜市場。
「幹嘛去菜市場?」我們問。
「其他能賣縫紉機的地方哪還有你的份?」
「那菜市場怎麼賣縫紉機呢?」
「大海撈針囉。」
大海撈針?提着菜籃的女人們行色匆匆,她們對活魚活蝦的興趣顯然超過了縫紉機,好不容易向一個沒有直接拒絶自己的老太太問清住址,林炳生立馬接過話頭:「太巧了,下午我正好會去那裡,那我順道過來拜訪下您?」
就這樣,清晨菜市場掃街,下午再「順道」去市內各大街區。前半個月「掛零」,隨後兩個半月林炳生爆發性地賣出一百多台縫紉機,在同批次進來的幾百名新人中排名第一。為此,公司獎勵他從日本的九州福岡一直玩到大阪東京,林炳生說那是他第一次出國。
一年後,林炳生被提拔為銷售主管,帶起了十來人的團隊。議論聲也隨之而起,「林炳生是誰啊?」「那個跑菜市場的。」「哦,菜市場王子啊。」
顯然,這樣的議論讓林炳生很不舒服。他想盡辦法去創造新的通路。台北的建築工地搞看房嘉年華會,請來明星又蹦又跳,他扎到人堆裡賣縫紉機;台灣實踐大學有家政課,他和老師疏通關係,繼而在課堂上講縫紉機基礎……
——多年以後,永和豆漿的銷售額從幾百萬元變成幾千萬、幾億、十幾億元,數字不停地往上翻滾,而林炳生印象最深刻、最得意的還是幾十年前那段賣勝家縫紉機的歲月。
他似乎很佩服當時的自己。二十出頭精力旺盛,沒有所謂的理想和境界,臂膀和家世,他的目標清晰——「每天給自己存500新台幣」,為此風雨無阻不顧一切。白天騎着一部野狼機車走街串巷,晚上還會去開出租車。出租車是姐姐家的,姐夫開白天,他開晚上。
林炳生在勝家公司待了三年,夜間出租車也開了三年。當然,三年裡他也有晚上不開出租車的時候,你可以在台北的饒河街夜市找到那時的他。
饒河街從台北八德路四段與撫遠街交叉口到慈佑宮,綿延將近一公里。這一公里的街道佈滿攤位,諸如新竹的「米粉」,高雄的「山河肉」等沿街叫賣,場面頗為壯觀。林炳生創造性地在饒河街賣起皮衣。有一段時間,他的嗓門很大,大到一度讓旁邊賣蚵仔煎的小夥子都嘖嘖稱奇。
「蚵仔煎」知道林炳生每天要存500元新台幣,他也一度認為只有求偶的力量才會讓一個已經告別青春期的男人還能將嗓門扯到如此程度。「別人以為我存錢是着急娶媳婦,其實是債主家的兒子要娶媳婦!」「家裡船翻了,父親沒轍,得靠我啊。」
甜生意 中正橋奇遇
此處我們有必要精準切片林炳生25歲後的人生邏輯。
這種梳理涉及到對標兩岸商人群像後的一個追問:林炳生們創業的年代正值亞洲四小龍發展後期,與之同時大陸的改革開放開始展開。改變個人乃至家庭命運的創業初衷,歸根到底不過是被壓抑的物質慾望釋放出來的結果,由此造就的個體傳奇是相似的,但是為什麼幾十年後將兩岸商人群像擺在一起,台商群體似乎與東方商業文明更接近?
回到林炳生。當初他不願意去海運公司還有一個原因:父親患上食道癌,自己出海一趟就是一兩年,姐夫說父母在不遠遊,於是他決定在陸地上討生活。要在陸地上討生活,當年島內追捧一個詞「行銷」。「行銷」熱源於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大環境,而說到底,也就是把東西賣出去。
林炳生賣了三年縫紉機,職位從普通業務員幹到美資企業的中階主管,有一天他突然提出離職。「明日之星」離職引發了勝家公司一部分人的討論。有人說:「年輕人就是不懂堅持,你看我們這些幹了十多二十年的,積累了多少經驗?」也有人說:「嗯,為什麼不說是一個經驗混了十多二十年呢?」
總之,林炳生離開了。離開了的林炳生還賣過鋼琴、做過房屋中介,他從這段行銷生涯中總結出的基本規律很簡單:賣東西無非兩種境界,一種是賣到客人手裡,另一種是賣到客人心裡。賣到手裡是你找客人,賣到心裡就是客人找你。
一個比較可愛的故事可以展現林炳生的這種簡單哲學。他曾經到台灣實踐大學售賣縫紉機,當時的台灣實踐大學只招收女學生,因此被叫做「新娘大學」。該校一名女學生對林炳生的縫紉機很感興趣,但不確定到底買不買。
一天晚上,林炳生開出租正好路過那名女生家。於是拎着資料箱登門,女生的父親開了門。林這時才知道那女孩確實是想買縫紉機的,但錢不夠。林說,你先到我的團隊兼職做技術助理,掙了錢再買。
助理做了一年多,女生很賣力,有一天她突然對林炳生說,今天下雨就不用出去做銷售了吧。林炳生問,那幹什麼?女生說,看電影?
再後來,技術助理成了林太太。今年是他們結婚26週年。
——這樣的感情故事我們通常稱之為「邂逅」,或者說「要命的邂逅」,而林炳生的名字和永和豆漿綁在一起,則堪稱「奇遇」。
1983年,正在做房屋中介業務的林炳生聽說台北市區一家豆漿鋪轉讓,對方要價60萬元新台幣。林炳生跑過去一看,這家前店後廠式的豆漿鋪破破爛爛也就一百多平方米,可誰都沒想到,和豆漿鋪一起轉讓的還有「永和豆漿」的註冊商標。
永和是中國台灣省台北縣永和市的地名。上世紀50年代初,兩位祖籍山東和河北的兩名老兵迫於生計,在永和市的中正橋畔,搭起小棚,磨豆漿、炸油條,漸漸形成了一大片供應早餐的攤鋪。
中正橋下的這些小作坊主們,並未料到永和豆漿會在今後馳名一時,基於這種情況,其中一家豆漿鋪的小夥計註冊了永和豆漿的商標。小夥計的算盤是通過註冊商標來和老闆談條件,殊不知老闆並未認識其中價值,竟然將小夥計和商標一起掃地出門。
後來,小夥計來到台北自己開了家豆漿鋪,但他覺得這門生意又累又掙不了錢。於是便將小鋪和商標一起出讓出來。
林炳生決定將豆漿鋪和商標一起買下來。他東拼西湊了20多萬元,再拉來關係最好的同學和同事入夥,三個人一起了結了這段「奇遇」。
責任編輯:李欣
原文出處:
http://huaxia.com/tslj/zjts/2012/04/2816358.html
已有 6 位網友鼓勵
《百度百科》
林炳生
永和豆漿董事長
林炳生是台灣永和豆漿集團董事長。1985年,還在從事中介服務的他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搶先將永和豆漿商標註冊,並在台灣開始打造品牌。
人物簡介
永和國際集團董事長林炳生不喜歡穿西裝打領帶。他最合意的行頭是一件深色的「龍迪」中式上衣搭配西褲。和大多數來自台灣的餐飲老闆一樣,從狹窄的台灣島轉戰大陸潛力巨大的餐飲市場,這位從永和鎮走出來的老兵已經在快餐連鎖行業佔有一席之地。從1985年在台灣註冊「永和豆漿」的商標至2007年底,永和豆漿的總店舖數已有268家。
創業歷程
1999年,永和豆漿落戶上海並從此展開拳腳,如今,林炳生的永和豆漿已在大陸鋪開80余家連鎖加盟店的巨型網絡。從狹窄的台灣島轉戰大陸潛力巨大的餐飲市場,這位從永和鎮走出來的老兵開始躍躍欲試,想跟蒙牛搶生意。
關於永和豆漿的創業史,網絡上的報導有長長短短數十篇。而對於創業時期的個中滋味,林炳生卻極少向人提起。
能從豆漿中發現商機,得益於林炳生的當兵經歷。50年代,台灣的一些老兵退伍之後,在台灣永和鎮以經營豆漿鋪為生,逐漸形成一種地方性的飲食文化,吸引了不少各地的消費者。1985年,林炳生便以60萬的資金取得永和豆漿的註冊商標,起步做永和豆漿的加盟連鎖生意。
「剛開始創業時,很累。剛開始有幾個創業夥伴,但是後來都離開了。離開的原因就是覺得沒有希望。只有我一個人堅持下來了。」林炳生說。
在談及為何沒有放棄時,林炳生稱,對創業初期的艱難,自己只能咬緊牙關。
未來計劃
從1985年在台灣註冊「永和豆漿」的商標至去年底,永和豆漿的總店舖數已有300余家。但在林炳生看來,發展連鎖門店只是他事業計劃中的一部分,或者只是永和豆漿的「一條腿」。接下來,這個把永和豆漿一手做大的台灣老兵,不但將目標定在了「中國快餐連鎖業第一品牌」,他還想和蒙牛較較勁。 「我們要分食它的市場」,林炳生勁頭十足地說道。
原文出處:
http://baike.baidu.com/view/3373060.htm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