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醫療奉獻獎」人物專訪:
劉增應 為馬祖人爭醫療權的鬥士�厚生基金會網站
http://www.hwe.org.tw/award_winners_6_5_2.asp
http://www.hwe.org.tw/award_winners_6_5_3.asp
http://www.hwe.org.tw/award_winners_6_5_4.asp
http://www.hwe.org.tw/award_winners_6_5_5.asp
(由於厚生基金會網站連結有誤,導致劉增應的專訪中途卻連結到別人的報導,特更正連結如上)
楊綏生 以愛止恨�厚生基金會網站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真佩服大學生 可以拍出這麼棒的紀錄片
最近也剛好參加紀錄片相關的研習..
短短的六七天 可以拍出這麼棒的紀錄片..真應該給這群大學生掌聲鼓勵一下..
當然..回想一下..在醫療資源那麼缺乏的20年前...
當時領的薪水 很可能是差同班在台灣服務的同學 幾十倍以上
而這20年兩位還是不間斷的 持續為著馬祖的醫療持續奮鬥..
論馬祖所有的職業來看..不論公務人員..教師 軍人或是自行開業
看起來 這20年來 也只有醫生的平均薪水 比起台灣 是相對較低的吧..
大家想像20幾年前 兩位醫生可能領的跟一般公務人員差不多的薪水
但是他們的同學可能月入30萬的那種感覺 ...
雖然說醫生的薪水在馬祖普遍比一般人收入高..
但是相較之下..個人是覺得願意在馬祖奉獻一生的醫生真的滿偉大的..
轉回正題..看完這部紀錄片..
真的覺得上述兩位 就像結尾的一段話
一位真正的醫生
是能對人像莎士比亞一樣
對聰明與愚昧 驕傲與謙虛
英雄或小人都有興趣
他必須關懷人
也許我們能給我們的地區的醫療品質更多的信任..
相信我們也許會得到更多的服務吧^^
相信有一天 馬祖也許也會成為國際上長壽地區的代名詞 也許!!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楊醫師、劉醫師雖然對馬祖有貢獻
但是也不用過度神話
尤其樓上有位網友說
兩位醫師的同學在台灣的收入
遠高於在馬祖當醫師
突顯兩位醫師對於家鄉的貢獻
各位有沒有想過
如果楊先生、劉先生今天如果沒有出生在馬祖
他們如果出生在福建其他小島,或是台灣某個小鄉鎮
他們的人生會如何?
當然可能有更高的成就
但是更有可能和一般大眾一樣
為生活費、車貸、房貸而壓得喘不氣來
他們能夠當醫師 還能接受大眾的讚美 100%絕對是托馬祖的福
他們的能力 在台灣廣大的考生中 只能算是平庸或是中上
以他們當時的能力 絕對無法考上台北醫學院
個人覺得以能力、人品而論
在相同時空機運下
有太多人可以取代現在的楊醫師、劉醫師
兩位醫師是馬祖特殊歷史環境下的受益者
他們留在馬祖從事醫療工作 是理所當然
不必自認為偉大 也不需要外來者過度包裝
馬祖給兩位醫師的 遠遠多過兩位醫師給馬祖的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同意樓上南竿甜心網友看法,如今是一個沒有偉人的時代,劉增應和楊綏生都沒有那麼偉大,尤其他們的薪水都高過馬祖一般公務員甚多。
不過,在我十幾年前擔任縣政諮詢代表時期,馬祖醫師的薪水卻只是略高於一般公務人員,比起台灣的執業醫師,所得相差甚鉅,在那樣的時空下,兩人在服務期限結束後,都沒有離開,這樣的情懷是令人敬佩的。當年的縣政諮詢代表會、臨時縣議會,我們民代一直努力於改善醫師的薪資,希望能夠留住醫事人才,如今馬祖醫師的所得才會比較接近台灣的水準。
瀏覽以上的影片,最令人感動的一幕是楊媽媽(鄭嬌英)在芹壁受訪的一段話,她說,有一年的農曆年,楊綏生為了一位離島病人,犧牲了年假,大年初一赴莒光出差。至於平日晚間接到電話也要出診,更是家常便飯,一通電話,不但楊醫師連夜出門看診,就連家人都在半夜被吵醒。說到這裡,一向風趣又堅強的楊媽媽,在鏡頭面前哽咽了。
北醫出動二十名學生遠赴馬祖採訪兩位長期在離島行醫的學長,他們所要傳達的訊息是「醫界高貴的情懷-醫德」,諸如犧牲奉獻、視病猶親等等。在教育的立場,這些實例的呈現,是具有巨大價值的。
再次肯定南竿甜心網友的看法,我們不必神話兩位我們所熟悉的醫師,他們只是盡他們的本份而已。至於來自北醫二十位學弟的高度肯定和推祟,看在我們一般馬祖人眼裡,就當作「與有榮焉」吧!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