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討論與交流 » 生活文化 | http://matsu.idv.tw |
主題: 轉貼─寄語桃花島民! | |
作者: 阿閒 < > | 發表時間: 2009-11-12 |
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有一首「不知足歌」如此道:「終日忙忙只為饑,纔得飽來又思衣;衣食兩樣皆具足,房中又少美貌妻。娶得嬌妻并美妾,出門無轎少馬騎;驢馬成群轎己備,田地不多心裡虛。買得良田千萬頃,家裡無官被人欺;七品八品猶嫌小,三品四品仍嫌低。一品當朝為宰相,又想君王作一時;心滿意足為天子,又想神仙無死期。人心無厭足,得隴望蜀,欲壑難填。人在一連串的欲望驅使下,終日汲汲於富貴、權勢,戚戚於貧賤;甚至唯達目的,不擇手段,不惜出賣高貴的人格,喪失聖潔的靈魂,耗盡法船(健康)而將美好的人生,推落生死苦海,換取物質、權勢暫時的佔有。結果:金錢是越積越多了,權勢也越來越大;可惜,卻同時「增長」無邊的「罪惡」。 縱然擁有大廈千棟,但夜眠不過幾尺;即使佔有良田萬頃,亦不過日食三餐。可是,為了保護財產、權勢,免遭損失,為了發展產業,謀求日益增值;終日忙忙碌碌,費心勞形,食少憂多,已經苦惱不堪;若然再因人事困擾,或因經濟不景,生意倒閉,面臨破產,更是寢食難安。何況世間財物,五家所共有,一場水災、火災、或地震,固然能令人於一夜之間,變成窮漢;而盜賊的光顧,孩兒的不肖,或國家的政變,隨時都有可能令人傾家蕩產,怎不教人擔心?是以當少欲知足,「心則坦然。無所憂畏」。 既然心無憂慮,無所畏懼,自然無有罣礙,無有恐怖,而能遠離一切顛倒夢想,安樂自在。 佛遺教經言:「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又說:「知足者,雖貧而富;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由此可知,人之貧富,非基於個人擁有財物的多少,權勢的高低,而是在乎個人心意的滿足與否。心滿意足的人,擁有的不是金錢財富與權勢,而是精神之文明和智慧的開拓。故真為人當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必然「增長罪惡」:應該消極於物質的爭取,權勢的豪奪,寡欲知足;積極於精神的擴展,惟慧是業。 本來,每個眾生,原具覺性,但可惜自從迷失真性追逐虛妄以來,這覺性被虛偽的錯覺所蒙蔽,致使覺性,黯然無光;失去原始覺察的本能,代之而起的,是在虛妄中隨業流轉輪迴六道。 愚蠢的人生,竟然執此錯覺的意識為真理、為自我。被錯覺所欺騙,永遠處在一連串的錯覺中生存;錯覺使人迷戀固執宇宙不實之事物為真有。 還有,錯覺可以使人們狂笑,使人們痛苦;使人們悲哀,也使人們快樂;使人們興奮,也使人們消沉;使人們建設,也使人們毀壞。總之,在一連串的錯覺中,使純真、純善、純美的人生,插進許多可歌可泣的奇跡,以及很多悲歡離合,驚險曲折的鏡頭。同時,也使純善純美和諧的島風,出現許多觸目驚心的情景,與慘無天日的災難。最可悲的是有人以自己錯覺的偏見,強為島民定出是非、善惡、毀譽、榮辱、大小、短長;而島民也就在這偏見的假定與指揮下,矯揉造作,營營逐逐。於是,島上居民的智慧,就這樣一代一代的被遺失、被拋棄;島上居民的覺性,也就一代一代的被犧牲、被蹂躪。 深知要搶救自己、家庭、居民的覺性 、慧命,首先就要糾正錯覺,把由錯覺所形成的偏見、邪見、成見,一掃而空,使其內在的覺性得以抬頭。然而,糾正唯一的利器,就是智慧!也唯有智慧,才能明察秋毫,洞悉虛偽,了解真理,認識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知道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情。 所以,桃花島民應憂道(德)不憂貧,而能「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努力開拓人類智慧的領域,積極展開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的工作;人能夠「常念知足」,克制欲望,重新拾回本具的覺性;在覺性的智光照耀中,「安貧樂道」,開展智慧的事業,共同為桃花島世代子孫建設一個真正的世外桃源,而不是在無止盡的爭奪,將桃花島推向貪婪的墮落島。一個真行菩薩道的人,絕對沒有貪欲,桃花島各島主島民呀,事無對錯,錯在用心,心無正道,貪得無厭禍福無門皆人自招,三思三思呀。 |
|
第1頁 (共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