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討論與交流 » 生活文化 http://matsu.idv.tw
主題: 【隱味食肆】來一碗基隆福州麵 鄉間小路
作者: 旅台鄉親 < > 發表時間: 2024-04-17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109535/amp
文字、攝影/陳靜宜

「為什麼店名取作長腳麵食呢?」我問。「因為我爸一百七十幾公分,在人擠人的菜市場裡,明顯比別人冒出一顆頭,一些攤商跟他打招呼,就直喊他『躼跤仔(lò-kha-á)』(高個子),先是綽號,後便作為店名了。」劉宜禮說。

我們的對話由此展開。

基隆人為什麼有這麼多麵店?為什麼能吃到那麼多好吃的麵?我想或許可以歸功於福州移民。許多基隆人的一天就是從吃麵開始的,基隆市孝三路一帶尤其聚集了多家麵店,這些店家不一定有招牌,但一定各有擁護者,三角窗麵店、長腳麵店都很具代表性。

劉宜禮是長腳麵食的第二代,開業至今已有七十年,父親劉建華個子高,他也遺傳父親的高個子,店名也就順理成章地延續下來。

劉建華是福州長樂人,戰亂期間先暫居馬祖,後至臺北擔任搬運工。一九五八年前後,跟著同鄉到基隆謀生,於現基隆陽明海運旁的騎樓擺攤,賣陽春麵、麻醬麵、餛飩麵與福州魚丸、黑白切等。適逢基隆港碼頭擴建,貨櫃運輸時代來臨,許多外地人湧入基隆謀生,碼頭工人、公務員、船務報關人員都成了他的客人。



許多基隆人的一天,就是從吃麵開始的。
福州人有三把刀,裁縫刀、剃刀跟菜刀,靠著其中任一把刀就能行走天下。劉宜禮說,六、七十年前,基隆經營西服店、理髮店、棉被店、賣鹹光餅的都是福州人,「我爸廚藝好,不光煮麵,也會做許多家鄉菜,過年時會辦桌請這些同鄉一起來吃。」只是後代多不接手父祖輩生意或移居外地,福州人就少了。

雖然如此,在基隆仍能透過福州食物,見到福州人曾待過的痕跡,如紅糟鰻、鼎邊趖、乾麵、魚丸湯、鹹光餅、胡椒餅等。

長腳麵食的福州麵很單純,就只是麵條拌豬油、鹽水、油蔥酥,綴點豆芽菜。基隆當地朋友告訴我,許多麵店口味已經隨著時間變了,不過長腳麵食的味道跟她童年時一模一樣。劉宜禮說,自己仍傳承父親的手法,以維持老味道。

看似單純卻有很多關鍵,例如每天只用新鮮現做的麵條,賣完為止,不用隔日麵條。他延續父輩,只與同一家麵廠拿貨,姊姊甚至還嫁給了麵廠小開,而這家麵廠也傳至第三代了。麵條是福州麵的主角,麵廠會依據每天氣溫、濕度決定麵團發酵程度。麵條狀態雖然大致穩定,仍是活的,跟人一樣;煮麵人還要根據每批麵條的粗細厚薄軟硬,判斷煮麵的時間與速度,「每一坨麵條都不一樣。」劉宜禮的妻子補充。
第1頁 (共1頁)
服務條款      內容政策      隱私權聲明      著作權聲明       刊登廣告       站長信箱      副站長信箱      副站長kingfisher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