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討論與交流 » 生活文化 | http://matsu.idv.tw |
主題: 北竿白沙 - 福州黃歧兩天一夜之漁業篇/曹雅評 | |
作者: admin < > | 發表時間: 2016-02-05 |
1979年中美斷交,終止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兩岸局勢趨緩後。自1981年起至今,大陸漁船越界捕撈、炸魚,破壞海洋資源,引起馬祖漁民憤怒的新聞事件不少。每當岸巡到來時,漁船早已逃之夭夭,民怨四起。因此近些年,馬祖對於大陸漁船越界捕撈、炸魚等懲處更加嚴格,除了扣除生產工具(船隻)外,船東需被扣押6-8個月不抵期刑。加強懲處的效果,便是使海上越界捕撈之漁民,為了保全生產工具,開始出現自衛型的攻擊性行為,更激化了漁民、海巡之間的對立與危險的矛盾狀態。至今甚至將,馬祖漁業落沒及人口外移的因素,歸因於大陸越界捕撈、炸魚。 聽說被關在靖廬的漁民幾乎都來自福建沿海黃歧、苔菉漁村,因此,便產生好奇,想理解這些人為什麼要冒著危險非法越界炸魚。2014年的這份好奇心,是帶著一種「可能是小漁村,資本不足,生活困苦,所以冒險犯難,越界捕撈炸魚吧?」的想像。但到了黃歧後發現那裡根本是繁榮的漁村,顛覆了想像,也拉出了一條黃歧與馬祖列島之間,從1949年戒嚴至今都存在著一種因國家政治而產生的微妙關係。 此圖,前一排繁體字的連江縣為馬祖的漁船。 馬祖漁船與黃歧港的關係既緊密又熟悉,無論修網補船、賣漁獲買物資,避風浪,都靠黃歧港。甚至,連船老大(開漁船及指揮作業的人)、漁工都必須仰賴福州沿岸的大陸漁工的技術,才得以作業。為何如此?是因為船老大的養成並不容易,要具備海洋知識與經驗(洋流、海岸深淺等)、對於舵手及船每個位置的船員作業內容需有所了解,才能讓漁工信服並且產生默契,透過各方面合作,才能捕魚,而不同種魚也有不同的技術。這樣的知識,是必須從年輕時開始跟著做,慢慢累積,才能習得。而馬祖1971年開始,在大陸炸魚前,漁村的青年勞動人口便開始大量外移,參與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廉價勞動力中。馬祖漁業勞動力隨著產業結構與對於就業的想像,因此產生斷層,漁民老化的現象越趨嚴重,勞動力只好靠,外籍漁工及大陸漁工來補充。 外籍漁工與大陸漁工間,薪水分配的方式也不相同,外籍漁工薪資由船東給仲介,仲介扣除一些有的沒有(甚至不合理的費用)後,便是外籍漁工的薪資,每個月約台幣9000元。而大陸漁工則是用分紅利的方式獲得薪資。而在馬祖也出現了有趣的現象,便是外籍移工在大陸時不得上岸,在馬祖時,換成大陸漁工不得上岸。怎麼算,外籍移工都是最被剝削的一群,不只薪資低,就算在馬祖、台灣可以上岸,也不能跑到哪兒去,只能睡在船上,而大陸漁工則可以因船停靠黃歧時,回家放假去。在文化上,因外籍漁工語言不通,常與大陸漁工產生紛爭,大陸漁工與馬祖語言相通又具有技術,相對地位高,船東必須仰賴他們。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中華民國領海基線 馬祖漁業與大陸之間存在著緊張又得依賴的矛盾狀態。越界捕撈與炸魚產生的緊張衝突關係,共有兩個層次的問題,第一個是台灣國族主義而產生的國族界線領海問題。第二便是炸魚、電魚造成馬祖海域的海洋資源破壞。我認為這兩個層次必須拉出來,分別看待與討論。炸魚、電魚在大陸也是禁止的,但個別漁戶會為了省成本求快速、大量,因此選擇此方式,破壞了馬祖沿海等海域。這跟他是不是大陸人並沒有直接關係,而是個別漁戶的道德問題。 而造成更加激化與對立的是台灣國族主義作祟,及國族界線的領海問題產生的矛盾狀態。根據維基百科對於中華民國領海基線的整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96年5月15日公告部分領海基線時,就已將金門和馬祖兩個島嶼劃入其領海基線的內側。中華民國政府則是在1999年12月31日以《中華民國第一批領海基線、領海及鄰接區外界線》公告其領海基線,不包括金門和馬祖。直至2013年,仍未公布包含金門、馬祖在內的第二批領海基線。」 這是國族主義造成的根本問題外,也來自於國族認同與領海疆界微妙的模糊關係產生的衝突。在大陸人眼裡,台灣是我們的一部分,或海領基線上金門、馬祖屬大陸的領海基線內側。而台灣眼裡領海基線卻不包含金門馬祖,金馬既是台灣又不是台灣的特殊狀態。這又便是金馬長期在台灣獨立運動時,成為眼中刺的延伸。 國族主義促使的對大陸仇視對立現象,掩蓋了一個兩岸漁/人民、政府,甚至全世界,需共同要面對反省的問題-拖網造成的海洋枯竭。當我們將海洋枯竭的歸因,單一的推論到大陸炸魚而導致的,藉此,掩蓋拖網作為兩岸都需正視的議題,便是推卸了我們對於海洋的責任。台灣的拖網捕魚方式,是透過農復會(美援機構)補助改造傳統捕魚方法,而蘇聯則是支持大陸內陸的漁業發展。海洋枯竭的問題,是美蘇科技競逐下,作用在兩岸間的冷戰遺緒,是現今必須面對看清處理的問題。 黃歧的軍事遺跡與漁業樣貌,呼應著馬祖-台灣戰地島嶼的漁村歷史。 走過黃歧的漁港,才知道什麼叫做漁港,隨著港口沿岸走過,西岸有按摩、卡拉ok休閒娛樂場所。接著左岸沿路都是修船的造船店家、賣漁業周邊設備的雜貨小攤、老人婦女正在補著魚網、供暫時停靠的漁船休憩的飯店、海鮮餐廳、大型市場、港灣、製冰廠、冷凍設備等。這座與馬祖距離4.8海浬的黃歧,露眼及可見的距離,人口約兩萬人,在同樣的海域捕魚;共同面對海洋枯竭的現實處境,而同樣發展養殖漁業。在過去同樣是漁村;同樣是戰地,但在軍事遺跡及漁村樣貌上,馬祖整體轉成軍事基地的生產,而黃歧則持續漁村的樣貌。相同的命運,卻完全呈現不一樣的樣貌,馬祖漁村去了哪?戰地政務時期的國民黨政府是真的積極建設了馬祖漁村?還是積極的送走漁村人口?馬祖漁業的落沒,並非單單只是將責任推向大陸炸魚如此而已,還須在細細捕捉。 (圖文經作者同意後轉貼) 原圖文出處:曹雅評的EVERNOTE |
|
作者: admin < > | 發表時間: 2016-02-10 |
20年前,站長發行的《馬祖通訊》第26期(1995-03-18),曾經就馬祖漁業何去何從,做了一篇專題報導,文中的曹昇華老師已退休,張永年進入東引酒廠,漁民劉金灼轉業從事營造。而馬祖漁業仍然風雨飄搖,看不到前途。 專題報導�打開馬祖漁業滄桑史(馬祖通訊第26期) 「大陸漁民在東引海域炸魚已經前後10年了,政府始終拿不出具體有效辦法,前幾天東指部才捉了1艘,大陸海協會馬上跟我們要人‥‥東引漁民快沒有飯吃了,誰來幫助我們?好在我不是女人,不然眼淚馬上就要流下來了‥‥」3月2日上午,東引樂華村村長張永年強忍著哽咽,在立法院公聽會上,吶喊出漁民無奈與辛酸的心情。 張永年一家六兄弟有五人下海捕魚,排行老五的他,69年加入漁民行列的時候,馬祖漁業已經接近黃昏時分了。他指出,69年到78年期間,漁民每年獲利約20多萬至100萬不等,討海的日子雖然辛苦,但收入足以養家活口。前幾年,大陸漁船還只在外海無人礁炸魚,偶而乘著濃霧駛入東引沿岸,偷偷炸魚。79年冬季,大陸漁船開始長驅直入,不但駛入澳口炸魚,近年來,更順手偷竊漁網、漁具;東引駐軍在「不傷及人船」的驅離原則下,束手無策。由於出海打不到魚,甚至不敢下網,地方政府也始終愛莫能助,漁民生活無以為繼,只好跨海陳情,走上台北街頭了。 農復會扶植地區漁業 馬祖列島位於舟山群島西南,環海受閩江口淡水沖積,而海水含鹽稀薄,海底陸棚水淺而緩慢傾斜,礁堆星布,而且河口餌料生物聚集,適合魚群產卵迴遊,幼魚除了擔負旅群生命延續外,也提供較大型魚類的餌料來源。自古以來,馬祖列島都是我國沿海重要漁場之一。 根據「連江縣誌」粗略記載,民國初年,福建省政府在南竿設鹽務局,計劃開發漁業;由於當時海上治安不佳,盜賊據島為巢,嚴重影響漁業發展。抗戰勝利後,部分盜匪已被日軍消滅,部分被政府招安,編入正規部隊,馬祖漁業才告復甦。福建長樂、連江等縣漁民,利用馬祖列島為基地,每季前來捕魚的船隻數以百計,當時南竿鐵板澳口帆檣林立、漁火點點,蔚為奇觀。大陸淪陷後,由於跟內地交通中斷,漁具損壞無法獲得補充,馬祖漁業又再面臨停頓狀態。 民國43年,農復會開始積極扶植地區漁業,協助漁民將風力帆船改裝為機動漁船,並陸續補助興建防坡堤、避風港、魚寮、漁船修護站、冷凍庫等設施,馬祖漁業逐漸邁入全盛時期。59年,農復會大手筆貸款漁民建造49噸「躍馬號」「東興號」單拖漁船共14艘,漁業欣欣向榮。 馬祖區漁會總幹事游新太回憶說,當時由於漁業前景一片看好,他毅然辭去漁會工作,豪情萬丈地投入「以海為田」的事業,出任躍馬漁業公司經理。可惜好景不長,63年,受到全球石油危機影響,躍馬和東興公司雙雙在64年結束營運,馬祖漁業首度遭到重挫,至今漁船貸款仍未還清,成為一筆呆帳。 69年,政府再度貸款漁民建造39噸級美式單拖漁船「馬富號」8艘、「裕豐號」2艘,慘澹經營至今,馬富號只剩下1艘經常作業,2艘偶而出海,2艘裕豐號也早已綁在東引碼頭2年,沒再出海作業了。 16歲就出海打魚,討海資歷有30年的東引漁民劉金灼表示,10多年以來,大陸沿海原本就有「過度漁撈」的現象,加上近幾年大陸漁船瘋狂炸魚,漁場更遭到前所未有的浩劫。他說,3、4年前,裕豐號出海作業1季結算下來,甚至出現虧損狀態,2年前,只好忍痛結束討海生涯,往岸上討生活。 捕撈黃魚一夜致富 67年至73年期間,馬祖漁業曾經掀起另一波高潮。這幾年的春季,大約40多艘馬祖各島漁船駛往東引捕撈黃魚,在漁會協助下,黃魚收購價格高達每公斤60多元,只要滿載1船黃魚,1艘船一夜之間就可以賺進30多萬元。每年春季,東引島一下子湧進2、3百的淘金人潮,一夜致富者比比皆是,當時東引夜間賭局盛行,牌九場一擲千金的豪情,至今東引人還念念不忘。 由於過度漁撈,或者受大陸漁民在舟山群島炸魚的影響,73年就已經少見黃魚的蹤跡。74年以後,馬祖漁船就不再北上東引,馬祖漁業史上最後1次黃金時期,就此一去不回。近幾年,再受到大陸漁船靠岸炸魚的「最後一擊」,以海為田的馬祖漁民,終究難逃飄零的命運。 根據統計,62年以前馬祖漁民人數還高達1千多人,63年就銳減為700多人。馬祖區漁會指出,目前登記有案的甲、乙類漁民共731人,其中享有漁保者300多人;但是,實際上馬祖現今碩果僅存的專業漁民,剩下不到50人,其中東引就占了20多人。漁業的沒落,也反映在漁會編制上,鼎盛時期,漁會工作人員一直維持30人左右,總幹事人選須由司令官圈定,漁會的財力和權力,雄霸一方,堪稱漁民的「地下縣政府」。如今,這座斥資2千萬元興建的漁會大樓,由於漁業不振,原先規劃的製冰廠、漁獲拍賣市場,連1次都沒有使用過;美輪美奐的大樓中,卻只剩下5名工作人員上班,靠著「不務正業」的招待所營業,以及出租老財產的微薄收入,勉強維持生存。當年曾經風光一時的漁會,今日與馬祖蕭條的漁業景氣一樣,處境堪憐。 馬祖漁業何去何從 挽救馬祖傳統漁業,當務之急就是全面取締炸魚。 馬祖高中高職部老師曹昇華指出,大陸漁民經年炸魚,導致昔日馬祖盛產的經濟魚種無一倖免,子代無法育成,海洋形同荒漠,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後,沿岸生產力需要數年才能恢復。因此,他表示,如果炸魚不能根絕,水試所每年進行的魚苖放流,農委會對於漁民的補助,根本就是浪費納稅人的稅金,毫無績效可言。 由於馬祖海域生態長期遭到破壞,劉金灼建議,政府應該逐年投放人工魚礁,讓魚類重新聚集,一旦海洋生產力恢復,漁民自然還會重返海洋。馬祖高中高職部陳依興老師也認為投放人工魚礁是挽救漁業最有效的辦法,將來再配合高經濟魚類的魚苗放流,馬祖漁業才會有一線生機。他感慨地表示,馬高職教班漁業科及養殖科成立至今已經13年,畢業9屆共200多人,留在馬祖專職從事漁業的人數等於零,主要原因是漁業收入不高,而且又辛苦,年輕人自然不願意下海。況且當初家長只是為了讓孩子混1張高中文憑,留在馬祖也不容易變壞,並沒有真正從事漁業的打算。 陳依興指出,連江縣政府根本就沒有任何「漁業政策」,水產試驗所的計劃也完全受制於農委會,始終功能不彰。他認為,政府可以努力的工作很多,諸如取締炸魚、投放人工魚礁、加強魚苗放流、協助漁民克服淡菜運銷台灣技術問題等等,只要政府有主動服務的精神,馬祖漁業不致淪落到今天這樣的地步。 曹昇華老師對於傳統漁業的前景並不看好。他比喻,同樣捕撈100斤魚與台灣釣客釣到100斤魚來比較,釣客在馬祖停留期間所投入的住宿、飲食、租船等費用,漁民靠經營釣遊業,絕對遠超過賣魚所得。而且,馬祖地區漁民主要以網具捕魚,對於幼魚的殺傷力太大,因此他建議,全力推展休閒釣遊業,提高魚類附加價值,結合觀光事業,才是馬祖漁業唯一的生路。 對於在馬祖海域投放人工魚礁,曹昇華認為可以收購老舊漁船或將沒入的大陸漁船,投放在拖網漁船經常經過的航道,一則增加海洋生產力,又可以阻止漁船在3海里內違法拖網,一舉兩得。不過,他抱怨說,地方政府的決策,都是官僚體系和民意代表「閉門造車」,從未邀請社會精英及專業人士參與,馬祖漁業前途,在這樣的政府主導及規劃下,前途還是堪憂。 又是初春霧季來臨,南風徐徐拂來,海浪輕柔地拍擊著海岸,只是,以海為田的馬祖,已經難尋漁人蹤影,空留破落漁村獨向黃昏了。馬祖漁業何去何從?「漁民」即將成為消失的行業嗎?面臨破產的漁業還有復甦的生機嗎?我們衷心希望,這一連串的問題,能夠從悲觀中找出樂觀的答案。 |
|
第1頁 (共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