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討論與交流 » 生活文化 | http://matsu.idv.tw |
主題: 縣志續修〈地理志〉:「馬祖」一名由來(楊雅心撰) | |
作者: admin < > | 發表時間: 2015-03-11 |
站長按:去年6月12日,續修縣志政事志與人民志主撰邱新福曾於本站發表「馬祖」地名由來(連江縣志續修-地理志初稿),全文由地理志主撰楊雅心於年底修正後定稿。 「馬祖」一名由來 馬祖一名,源於今日南竿島西側的馬祖澳而來。馬祖澳名稱,最初應寫為媽祖澳。清乾隆二年(1737) 《福建通志》的輿圖中已有「媽祖澳」一名的文字記錄。媽祖澳的命名由來,據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朱正元編錄的《福建沿海圖說》所記載,是因為此灣澳建有一座媽祖廟而得名。媽祖廟即是今日馬祖村的天后宮。而媽祖澳的成名時間,因為清乾隆二年(1737) 《福建通志》的輿圖中已標有「媽祖廟」,故至少於清初已言說成形。 馬祖澳一名,則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的上呈奏文中已經出現。而「媽祖」被改寫成「馬祖」,有二種說法。其一,大陸學者徐曉望研究:林默娘在升天成神之前出嫁過馬家公子,閩東地區漁民於是將媽祖稱為馬祖。其二,連江縣誌第一冊編著者姜榮玉提到:後世為避諱以媽祖作為地名,而以字音類似的馬祖來稱呼。這兩種說法中,雖然「媽祖」改稱「馬祖」的原因不一樣,但卻揭示出同一訊息:閩東地區的居民有將「媽祖」稱呼為「馬祖」的習性。位於南竿鄉津沙村的天后宮重建捐題碑記中提到:「后德馬祖,天上聖母自馬□□□□重建完□,…。道光歲次乙巳蒲月吉旦立。」此碑記顯示,清道光年間今南竿島的閩東沿海移民已有將媽祖書寫為馬祖之紀錄,據此進而推論,閩東先民也有可能以馬祖取代媽祖來稱呼灣澳。另一方面,由於馬祖一名多見於清同治之後,英人已頻繁出沒於中國沿海,且清末有許多史籍提及馬祖,多譯自於英國海軍測繪之地圖,如同治年間的《海道圖說》等,因此馬祖一名,也有可能是英人將媽祖音譯為Matsu,中國人再將Matsu音譯為馬祖,之後被沿用下來的結果。 馬祖一名,遲至清同治年間已由澳名擴大為島名,指稱整個南竿島。清同治年間《海道圖說》有下列記載:「距閩江口東北面與東沙島北面十里,有馬祖山…。」清光緒十一年(1885) 《中法越南交涉檔》有如下之記載:「本大臣頃接水師提督李文稱:「澎湖、馬祖島二處均葬有本國兵弁、水手人等之墳墓」等語前來…。」 上述「馬祖山」、「馬祖島」,即是今日南竿島。此外,最晚於清光緒年間,馬祖再由一島之名,擴大成為群島名,指稱南、北竿島及其附近小島礁。清光緒二十年(1894) 《新譯中國江海險要圖誌》提到:「閩江口附近之地有山,馬祖群島之西在其北,白犬群島之西在其南…。」其中馬祖群島,依據文中《第五十七圖》圖示,主要涵括今南竿、北竿島及周圍附近小島礁。 馬祖一稱,能由澳名擴大到島名,再擴大到群島名,關鍵在於南竿島與馬祖澳的地理位置。清道光年間中國開放五口通商後,馬祖列島與福州港相距甚近,時常有西方人士活躍於附近海域。福州港外即為閩江口,由於閩江口一帶之芭蕉尾東南,有淺沙與長門海島相連,因此來自中國上海、廣州的輪船,必須在今日南、北竿、西莒等島寄泊候潮才能近五虎門。(朱正元,1902:長門頁一)其中,南、北竿二島較西莒島近閩江口,又以南竿島距離最近,且南竿島更是閩江口最穩錨地,故輪船多會在此地等候;(朱正元,1902:福建海島表之長門附近海島表頁一)加上南竿島所有灣澳中,馬祖澳位在西側,不但距閩江口最近,還能躲避東北季風的侵襲,因此來自中國南、北方的船隻都會停泊在此地等候。(陳壽彭,1969:721)綜上所述,清末中國沿海之航海貿易通商者,特別是西夷番商,由於時有停泊馬祖澳候潮的經驗,加以口語言說醞釀,將可能導致馬祖由澳名,擴大為整個南竿島的島名,再進而成為南、北竿等島礁的裙島名稱。 馬祖正式成為本縣轄區的通稱,是在民國三十八年之後。民國三十八年國共分治後,九月一日,馬祖守備區指揮部於南竿島成立,「馬祖」一名首見於官方用稱。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五日,馬祖行政公署成立,「馬祖」乃成為各島通稱,指涉範圍涵括南竿、北竿、白肯、東湧、四霜、西洋、浮鷹、岱山等八區。四十二年六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相繼佔領四霜、西洋、浮鷹、岱山等島,此後,馬祖轄有今南竿、北竿、東西莒、東西引等島,馬祖一名正式成為本縣轄區的通稱。直到現在,馬祖酒廠、馬祖高中、馬祖氣象站、馬祖蛋餅、馬祖老酒、馬祖日報等大小事物的命名,在在說明著馬祖稱謂仍然密切地融入本地人的生活中。 作者簡介: 續修連江縣志《地理志》主撰楊雅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現職高雄市文山高中地理老師;碩士論文〈馬祖 地區地名的意涵--一個關於環境識覺的研究〉。 |
|
第1頁 (共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