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討論與交流 » 生活文化 | http://matsu.idv.tw |
主題: 甲午馬年~來坂里燒馬糧 | |
作者: 中澳境白馬尊王廟 < > | 發表時間: 2014-02-08 |
中澳境白馬尊王廟「坂里十三暝—馬糧文化祭」,傳承長樂市鶴上鎮旒峰白眉村「白石境射鱔尊王」祖廟之焚燒馬草傳統,已有百年歷史。 在馬祖四鄉五島泛白馬王信仰中,唯獨坂里與白沙兩村在白馬尊王擺暝請香迎神時,各家戶需備上馬草並夾帶五穀糧秣與元寶、黃錢安設門前共焚之,奉予尊王座騎白馬食用,此傳統習俗由長樂旒峰祖地延伸到馬祖北竿,為馬祖元宵擺暝文化慶典最特殊以及最值得保存的祭祀儀式! 閩越白馬三郎騶寅 西元前一五四年,於福州鼓嶺鱔溪持弩箭射鱔除害,與其座騎白馬均被鱔魚尾捲入潭中雙雙殉難,白馬與尊王一同成仁,因此在崇拜白馬尊王神衹之外,對於白馬座騎更有特殊的祭祀儀式。 本村老人家流傳白馬顯靈之事,半夜子時聽聞鈴鐺馬蹄聲,乃尊王騎白馬巡境村內四處;民國初年瘟疫四起,尊王與白馬常顯神蹟救護村內小孩,言之鑿鑿,可見尊王與白馬護佑鄉里威靈顯赫。 在古時,「白色」為上古人們極所崇拜的五色之一;白色另有許多複雜涵義,如光明、潔淨、顯明、顯赫、賢明、清正,均具有令人嚮往崇高的性質,從白色動物來看,牠們都是稀奇珍貴、難以獲得。所以在人們的情感意識中,白色動物具有超自然的神性,從而形成了對白色動物精靈的崇拜投射。 白馬的動物崇拜就被視為俱有「通靈」、「得來不易」、「神秘性」等種種信仰崇拜之概念意象。因此,馬糧文化祭的含意,突顯出崇祀白馬座騎的特殊信仰,表彰白馬座騎在白馬三郎信仰中佔有獨特角色扮演,除了崇拜信仰尊王之外,更有祭祀白馬的「坂里十三暝︱馬糧文化祭」。 活動最新訊息 馬祖北竿中澳境白馬尊王「坂里十三暝-馬糧文化祭」facebook粉絲官網 |
|
作者: 中澳境白馬尊王廟 < > | 發表時間: 2014-02-10 |
馬祖四鄉五島對於白馬尊王廟崇拜極其興盛,主祀與陪祀的廟宇數多達20餘座,達馬祖廟宇眾神之冠,且自成一信仰系統。 白馬尊王係尊奉漢朝閩越騶郢(賜姓駱、王)第三子騶寅,因喜好騎乘白馬,百姓遂尊稱為「白馬三郎」、「騶三郎」。 時歷漢景帝前元三年∼六年間(西元前154∼151年),福州東郊鼓嶺鱔溪村,此山峽河岸有上、下二潭,下潭廣六丈且深不可測,並距離上潭五里。 相傳當時,有巨鱔生長於此潭,體長三丈並且屢傷害作亂於百姓,「白馬三郎」鄒寅頗有乃父之風,好習武有勇力,遊獵福州、長樂、連江等境內,替各地除害解惡,聽聞此禍害後,騎白馬於潭邊持弩箭奔馳射殺巨鱔,巨鱔以其尾纏捲「白馬三郎」,搏鬥中人馬皆同歸於盡,鱔溪隱患遂除。當地百姓為感念「白馬三郎」之德,建廟崇拜祀之,並且改名「善溪」,以志不忘當時有「白馬三郎」除鱔殺怪之戰功。 時至唐宋,福州境內連年旱災,唐朝貞元十年(西元794年),福州觀察使王翃禱雨極其顯應,下令興其廟宇,崇祀並輒加封號,歷任福州太守禱雨皆有求必應,「白馬三郎」屢屢降雨顯靈於民,解旱救災,祈雨遂變成為神職專司,並受歷朝歷代福州太守追贈加封;唐朝咸通六年(西元865年)觀察使李瓚奏封龍驤侯;五代梁貞明中(西元920年)閩忠懿王王審知奏封弘潤王;宋朝慶歷六年(西元1046年)旱災,郡守蔡襄自為寫文祈禱之,禱文讀畢大雨復應,熙寧八年敕封沖濟廣應王,紹興十一年(西元1141年)丞相張浚奏封顯靈,紹興十七年秋大雨中夜水暴出聲聞數十里詰朝有石,高廣二丈峙廟後如堵水,左右注庭除無恙人以為異,紹定五年(西元1232年)加封孚佑王 。 「白馬三郎」騶寅,祈雨靈驗,且屢顯神威,使得除福州鼓嶺鱔溪村外,建廟奉祀崇拜之風迅速擴及整個閩東(長樂、連江等地)、閩北區域,百姓並立廟尊稱《白馬王、白馬尊王、射鱔尊王、白馬孚佑王》,更視為「村」、「境」、「里」、「社」地頭神,對其信仰崇祀歷兩千餘年之久。 在「白馬三郎」騶寅射鱔除害一千年後,福州又出現一位「白馬三郎」王審知。 閩王王審知(西元862∼925年),字信通,又字祥卿,身長七尺六寸紫氣,隆準方口,帶兵作戰時也喜愛騎白馬,使祂在軍中也被號為「白馬三郎」 ,河南光州固始人。 治閩二十九年,業績裴然,政聲卓著,因而代頌其功,史不絕書。閩人紀念其功績,將與漢朝「白馬三郎」騶寅齊名,也尊稱為「白馬尊王」,使得福建境內有兩位同尊稱為「白馬尊王」的神祇。 馬祖四鄉五島20餘座主祀與陪祀的白馬尊王廟,居多乃清朝中期祖先遷徙時,從大陸祖家(長樂、連江兩地)帶來馬祖的「原鄉崇拜」。隨著近幾年兩岸小三通的開啟,促成各廟回大陸祖廟進香風潮,印證馬祖白馬尊王廟多為射鱔除害的漢朝「白馬三郎」騶寅版本。 當然,也有一間是已印證為供奉閩王王審知版本的東莒福正白馬尊王廟,以及少數幾間為地方守土大王升格為「白馬大王」的「白馬尊王」廟。 |
|
第1頁 (共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