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精華區 » 陳友民 http://matsu.idv.tw
主題: 【畫龍點睛,飛升而去】
作者: 陳友民 < > 發表時間: 2024-05-05
撰者/陳友民

「畫龍點睛」是一個成語,字面原意是畫好龍身以後,再在眼眶內點上眼珠。比喻作文或說話在關鍵之處加上精闢的語句,使其內容更加生動傳神。這個成語原始的源頭,就出自南北朝時代蕭梁張僧繇的軼事。

張僧繇(479—?),吳中(今江蘇蘇州)人,南梁著名宮廷畫師。梁武帝天監中(502-519年)為武陵王國侍郎,在宮廷秘閣掌管畫事。歷任右軍將軍、吳興太守。他擅長寫真、釋道人物及佛教畫。梁武帝思念在外藩守的諸王,就令張僧繇圖繪其神情外貌,所畫無不畢肖,好像面對面似的。他曾在江陵天皇寺畫佛並仲尼及十哲,梁武帝不無好奇地問:「釋門之內畫儒家聖賢人物,那是什麼用意呢?」張僧繇回答:「他日自會有它的妙用。」等到後周焚滅佛教(自建德三年至其駕崩,即574-578年,前後凡五年,史稱「建德毀佛」),由於這座佛殿繪有儒聖,獨獨保存下來,躲過了不被焚燬的命運。

最有趣味的一則軼事,是說他在金陵(今南京)安樂寺壁上畫四條龍,但並不點上眼珠。有人問他為什麼不點上眼珠,他妙回說:「我擔心若點上眼珠,整條龍就活了過來,馬上就騰雲駕霧飛天而去了。」大家都以為他說的話虛狂怪誕,但仍然堅定請他畫上龍眼珠。張僧繇拗不過大家的盛情好意,只好答應為龍畫上眼珠。說時遲那時快,頃刻間電光閃閃,雷霆大作,二隻蟠龍就乘雲騰上天空飛升而去,但那不曾點睛的兩隻龍仍留在壁上。(根據唐‧李冗《獨異志》卷上「畫龍點睛」條改寫)
113.05.05(Sun)
第1頁 (共1頁)
服務條款      內容政策      隱私權聲明      著作權聲明       刊登廣告       站長信箱      副站長信箱      副站長kingfisher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