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討論與交流 » 馬祖開講 | http://matsu.idv.tw |
主題: 我看雌光螢報導有感~ | |
作者: 孜淵 < > | 發表時間: 2011-05-18 |
這兩天看著馬祖的雌光螢如火如荼的在報章媒體上報導, 很高興繼黑嘴端鳳頭燕鷗之後, 馬祖又有這樣的特有生物--雌光螢 可以躍上國際舞台 但心裡的感觸 五味雜陳(東莒雌光螢命名一事) 我敢大言不慚的說,比起這幾天新聞媒體中曝光的雌光螢亮相照片,建華校長、阿祺和登創所拍攝的雌光螢記錄照片和影片,不知比他們好上幾倍! 四年前,2007年時, 王智祺和我在建華校長的帶領下,以及登創這個專業攝影師的協助下 帶著王皓、林岳陞、陳鉅承、周思萍(現在已經國二的小孩們)每晚守在黑夜中, 紀錄雌成蟲的發光行為與時間、等候著雄成蟲的來臨。 打著燈籠等情人 雌成蟲求偶/智祺拍攝 東莒的雌成蟲在四月時,每晚19:00∼20:00的那一小時,她都會不辭辛勞、高高的翹起她的尾巴,一動也不動,持續不斷的發出黃綠色的光點,並散發出一股氣味,吸引雄成蟲前來交尾。 所以觀察雌成蟲並不困難,因為她總是在定時、定點、持續發光,就像是望夫涯上的妻子一樣癡情,我們給她取了一個綽號:『打著燈籠等情人』,這也成為我們的科展標題。 跟1元硬幣放在一起,更顯嬌小/智祺拍攝 尾部翹起,準備分泌褐色液體攻擊敵人/智祺拍攝 左方空白處,雌成蟲分泌的臭臭褐色液體/孜淵拍攝 然而雄成蟲呢? 他有翅膀,善於飛行,又不會發光,總是在短暫交尾之後,就不見蹤影,所以雄成蟲很難捕捉、不易觀察,我們很想親眼目睹他的丰采。 僅在三筆參考文件中讀到他的資料(註1、註2、註3),我們一直以為東莒的雌光螢就是日本大場信義博士發現的那個大場雌光螢。 註1:陳燦榮(2003)。《台灣螢火蟲》。台北:田野影像。 註2:賴胤就(2003)。《台灣螢火蟲家族》。台北:多識界。 註3:何健鎔、陳燦榮。《大場雌光螢記》。 後來我們使用書中的守株待兔--『水攻法』,以及校長和阿祺發明的主動出擊--『組織巡邏隊法』來誘捕雄成蟲。 1.守株待兔--『水攻法』 守株待兔--水攻/孜淵拍攝 在飼養盒內裝些許水,放在雌蟲邊,我們在一旁待命,希望雄蟲在尋找雌蟲交配時,會掉落水中,利用雄蟲落水掙扎的時間抓牠,但是引誘了一段日子,一隻都沒有抓到。 2.主動出擊--『組織巡邏隊法』 主動出擊--組織巡邏隊法/建華校長拍攝 組立巡邏隊,不時搜尋有雌蟲出現的地方,以土法煉鋼的方式,每一個有雌蟲的地方都找找,希望能見到尋求交尾的雄蟲,沒想到這種方法竟讓我們成功捕抓了3隻雄蟲。 雄成蟲的背面/孜淵拍攝 雄成蟲的腹面/孜淵拍攝 故事說得太長了,現在馬上進入看圖說故事的重頭戲階段:雌雄洞房、產卵、孵育小寶寶的過程! 雌雄交尾/建華校長拍攝 ㄑ字形交尾/智祺拍攝 產卵/智祺拍攝 卵/智祺拍攝 雌成蟲護卵的發光行為/登創拍攝 幼蟲孵化/登創拍攝 逐漸成長(約0.4cm)/登創拍攝 我敢大言不慚的說比起這幾天新聞媒體中曝光的雌光螢亮相照片,建華校長、阿祺和登創所拍攝的雌光螢記錄照片和影片,不知比他們好上幾倍!,不知道各位讀者們是不是也這樣覺得呢? 不過小學的科學設備簡陋,沒辦法進行DNA比對,也無法與日本、大陸或台灣的雌光螢進行身分認定的比較研究,要證明馬祖的雌光螢是特有種,還真的必須經過何健鎔博士等專家的深入研究,我們才知道馬祖的雌光螢不是大場雌光螢,是北竿雌光螢!是東莒雌光螢呢! 拉拉雜雜說了這麼多,無非是希望大家能像認識黑嘴端鳳頭燕鷗一樣,對於雌光螢有更深入的瞭解,因為她是馬祖的驕傲,也是另一顆 閃耀於國際媒體的新星。 ------------------------------------------------------------------------------- 東莒雌光螢小檔案 雌蟲 為蠕蟲型,體色淺黃,體長約 1∼2cm,體節 13 節,可分頭、胸、腹三 部分,胸部 2 節,六隻腳長在胸部;腹部約佔全身 2/3。 雄蟲 具完整前後翅,在翅鞘邊緣有金黃邊,具飛行能力,體色黑色,體長約 1cm, 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六隻腳長在胸部,絲狀觸角在頭部。 剛出生的幼蟲 體色透明,體長約 0.4 公分,吃馬陸為生,但牠們進入生殖期求偶時, 就不吃馬陸了,因為雌蟲、雄蟲的口器很小,幾乎退化,僅仰賴露水生存,水對牠 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食物來源。 2007年東莒國小科展 打著燈籠等情人--大場雌光螢 |
|
作者: 金鋁馬 < > | 發表時間: 2011-05-18 |
在物種發現與命名中可以使用我們發現者的名字或地名 這麼一來我們馬祖就可以在這領域上爭取一些知名度了 |
|
作者: 陳清枝 < > | 發表時間: 2011-05-18 |
感謝網友所提供還原歷史的資料 很多年前就有聽王校長提過 東莒也有螢火蟲 而且將它成為科展的題目 如今不管從任何角度 有關單位是應該尊重原發現者 在命名時 更加注意和在地化 不然用了人家已經用過的名稱 會被當笑話看的! |
|
第1頁 (共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