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討論與交流 » 馬祖開講 | http://matsu.idv.tw |
主題: 從一張圖片看馬祖地名「正名」與縣府的執行力 | |
作者: 劉家國 < > | 發表時間: 2015-03-17 |
上面這張圖片是東莒社區發展協會為了推廣東莒伴手禮,貼在本站商業廣告與戀戀莒光兩個討論區。 其中的「大浦」兩字,由於長期的習慣,仍然很多人寫為「大埔」。事實上,連江縣政府已於民國102年公告「大浦」、「菜浦澳」、「艋澳」、「中流嶼」、「西牛嶼」、「劉泉礁」、「林頭嶼」、「大魚」、「小魚」、「曲蹄澳」等地名的正名,但包括馬祖日報、縣府相關網站及馬管處網站,都未能配合執行,顯見縣府政策落實的執行力,仍有待努力。 去年底編纂完成的續修縣志《地理志》,主纂楊雅心老師已將縣府102年的地名正名公告納入,為求週延,在新名後面括弧加上舊名,如:西牛嶼(犀牛嶼)、中流嶼(永留嶼)、劉泉礁(瀏泉礁)、林頭嶼(林坳嶼)、大魚(大嶼)、艋澳(艋沃)、菜浦澳(菜埔沃)、大浦(大埔)、曲蹄澳(科蹄澳)等。 但閱讀縣府官報-馬祖日報,民國102年公告後的新聞,除了莒光記者林冰芳遵守公告規定外,其他記者和編輯台仍然沿用舊名,使得縣府的地名正名,變成「做半套」,無法落實執行。 本站由於代管四個鄉公所網站,已經將地名全部更新。在本站的地圖部分,也已更新完畢。希望縣府相關網站、馬管處網站儘速配合更新,並希望馬祖日報也能遵守自己報社公告的地名正名,記者不要再誤寫舊名,編輯台也須協助校對,讓縣府的執行力,從馬祖日報開始落實! 本縣聚落及自然地理地名審查 古地名重現--2013-10-10 馬祖日報 |
|
作者: 劉家國 < > | 發表時間: 2015-03-18 |
民國102年連江縣政府的地名正名公告,更名最多的是莒光鄉,建議馬管處網站這張地圖先正名: 網址: http://www.matsu-nsa.gov.tw/User/Article.aspx?a=65&l=1 |
|
作者: 小冬菇 < > | 發表時間: 2015-03-18 |
東莒是「下沙」才對喔~ | |
作者: 陳建光服務處 < > | 發表時間: 2015-03-18 |
小冬菇網友説的沒錯 東莒應該是「下沙」 西莒應該是「上沙」 請縣政府民政局回應一下 莒光導覽圖之前「犀牛嶼」、「永留嶼」錯置,馬管處已更正; 不過站長所指地名未隨縣政府同步正名,請馬管處回應一下。 |
|
作者: 馬管處 < > | 發表時間: 2015-03-18 |
有關馬祖資訊網標題「從一張圖片看馬祖地名「正名」與縣府的執行力」第2則回應,內容建議本處編修部分電子地圖文字名稱部份,本處已與配合廠商聯絡文字修改部份,4鄉5島完成後將重新上傳供遊客下載使用,惟大埔石刻為專有名詞,暫不修正,其他部份謝謝版主指正,也歡迎其他網友協助勘誤。 | |
作者: 劉家國 < > | 發表時間: 2015-03-18 |
感謝馬管處的迅速回應,為考量景點和古蹟名稱的「約定成俗」,本站地圖已改回「大埔石刻」,本站相關景點介紹與莒光鄉公所網站也同時改回「大埔石刻」,以利與馬管處網站、褶頁與書刊等同步。 |
|
作者: 愛鄉人 < > | 發表時間: 2015-03-18 |
po莒光鄉公所網站 ▲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興建的 大浦石刻「入口意象」�攝影:朱濮 埔與浦同音,明朝時叫什麼現在就叫什麼,有那麼難嗎?害我叫及寫數十年 大埔 無所適從,哀 開會有用嗎?這下商家又要花錢改名字,真衰 |
|
作者: 劉家國 < > | 發表時間: 2015-03-18 |
感謝愛鄉人協助校對網頁文字,原本莒光鄉公所網站仍有兩頁未改,現已全部改回「大埔石刻」。 另外,《教育部國語辭典》:「埔:閩粵方言。泛指平坦的地方。」台灣常見者有頂埔、新埔等地名。《教育部國語辭典》「浦:河岸、水邊;河川主、支流匯合處或入海口。」,如莒光鄉菜浦澳、大浦村。 |
|
作者: 愛鄉人 < > | 發表時間: 2015-03-18 |
我建議連江縣政府統一叫大埔,不管大埔石刻或大浦村千萬不要同地名又叫大浦村又叫大埔石刻,連我道地馬祖鄉親都搞糊塗,以後要介紹旅客要如何解釋啊!拜託連江縣政府,以後要如何拚觀光啊! | |
作者: 劉家國 < > | 發表時間: 2015-03-18 |
回應愛鄉人的困擾,其實由於半世紀前軍方誤將發現石刻的「老頭」當成「大埔」,所以命名「大埔石刻」,也就是說,大埔石刻根本與大浦村無關,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得出來。嚴格說,大埔石刻當初應命名「老頭石刻」,因此該處有一座老頭大王廟。至於「老頭」命名由來,東莒地方人士也不清楚。 昔日軍方誤植,幫忙了現今大埔村正名大浦村的忙。所以愛鄉人在為朋友解說時,可以加入這個歷史公案,增加一些趣味。 |
|
作者: 劉家國 < > | 發表時間: 2015-03-18 |
再來回應東莒原名「下沙」問題。以下是續修縣志《地理志》楊雅心老師的考據和記載: 東莒島最早稱為東沙,明萬曆年間已有該名出現:《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史料三-神宗實錄〉載有萬曆四十五年巡撫福建右副都御史黃承玄疏奏:「五月十一日,東沙外洋有倭船三隻為風所破,倭賊二百餘人棲泊本山修舟華劫搶。…長島倭…今年四月…歷韭山、牛欄磯、南麂、白犬澳等處搶擄漁戶,往來劫掠…。」明崇禎《長樂縣誌》〈長樂縣防海圖〉中,明確標示東沙在白犬(今西莒島)的東部。東沙一名由來,一方面因位在西莒島的東側,二方面因該島沿海多沙灘,特別是福正村澳口、猛澳、後澳一帶,因而得名。清乾隆之後,史籍文獻多寫為「東獅」。在福州語發音上,「獅」與「沙」兩者相同,故史籍才產生混稱。此外,當地住民承先民說法,也將東莒島稱為「下沙」。「下」的由來可能與早期閩東沿海漁民的生活經驗有關。今西莒、東莒島早在明崇禎年間,已是長樂文石港澳民捕漁的活動範圍,若由長樂沿海至兩島附近海域,必先抵達距離較近的西莒島,繼之才可至東莒島,故前者被先民稱為「上沙」、後者則稱為「下沙」。 清同治後,東莒島多被併入群島中,也有東犬的名稱出現。清同治金約翰《海道圖說》,將東西莒兩島與東莒南方,即今林頭(林坳),合稱白犬列島。其中將東莒稱為東沙。清光緒二十年(1894)陳壽彭譯英國海軍圖官局之《中國江海險要圖誌》,將東西莒兩島與東莒南方,即今林頭(林坳),合稱白犬(Pi kuen or white dogs),文中將東莒島稱為東犬(Tung kuen)或東島。東犬一名,應是相對於西側的白犬而得。《中國江海險要圖誌》中,又將西莒島稱為東沙(Tung sha or East sand),另註作「西犬」。顯然英海軍將東沙之名誤植於今西莒島,以致於日後參閱英海軍原圖之中國、日本相關地圖,亦出現將東沙之名標於西莒島之謬誤。清光緒二十八年朱正元《福建沿海圖說》〈長門附近海島表〉已將東犬列為東莒島的正式島名。 民國三十九年馬祖行政公署成立後,東西莒兩島設立「白肯區」,「肯」為犬之福州語譯稱。民國四十二年長樂縣恢復設治,東莒島設立「東肯鄉」。民國四十五年七月,本縣正式實施戰地政務,東肯鄉則改為「東犬鄉」。民國四十九年九月,東犬鄉與西犬鄉合併,改設「白犬鄉」。民國六十年十一月七日,馬祖防衛司令部奉國防部指示,將「白犬鄉」更名為「莒光鄉」,並將東犬、西犬改稱為「東莒」、「西莒」。莒光乃先總統蔣中正命名,寓意「毋忘在莒」、「光復大陸」。 |
|
作者: 愛鄉人 < > | 發表時間: 2015-03-18 |
唉,不研究,隨風飄逝,感謝站長。 | |
作者: 劉德龍 < > | 發表時間: 2015-03-18 |
專業 | |
作者: 藍朗青天 < > | 發表時間: 2015-03-19 |
給家國兄一個參考: 下圖為民國53年所立田澳境西邊山擺暝總賬(本)內之請神譜,應抄錄自舊總賬(本),稱莒光列島(或西莒島)為「東獅山」。 |
|
作者: 劉家國 < > | 發表時間: 2015-03-19 |
感謝滿正提供這份寶貴的文獻資料,這份資料中,提供了多項價值。第一,文中的「菜浦」,可見當年的「菜浦」在國軍進駐後被誤植為「菜埔」。二、縣志地理志記載「坤坵」地名由來不詳,但事實上,原始的地名也叫「坤(土烏)」,用福州話發音,終於吻合。三、田澳在國軍進駐後,簡寫為「田沃」,字音與字義都不對,建議將來有機會將田沃村正名田澳村(目前門牌號碼是田沃村)。 另外,這份文獻中的「東獅山田澳境」,也將使得縣志地理志西莒地名由來部分內容須要改寫,在這份文獻出現之前,我們都認為英國海圖誤植白犬為東沙(Tung sha),事實上並非誤植,因為民間也稱白犬為東獅。 以下是續修縣志西莒地名由來的考據與記載: 西莒島最早稱為白犬,明萬曆年間已有該名出現:《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史料三-神宗實錄〉載有萬曆四十五年巡撫福建右副都御史黃承玄疏奏:「五月十一日,東沙外洋有倭船三隻為風所破,倭賊二百餘人棲泊本山修舟華劫搶。…長島倭…今年四月…歷韭山、牛欄磯、南麂、白犬澳等處搶擄漁戶,往來劫掠…。」明崇禎《長樂縣誌》〈長樂縣防海圖〉中,明確標示白犬在東沙(今東莒島)的西部。白犬一名由來,乃因該島西南方的山坡岩層斜峭,顏色呈白色,即使是霧天,也比其他島嶼更容易辨認,(陳壽彭,1969:717)且由今坤坵對面之蛇島往該島遠眺,其外貌形似一隻蹲犬,(陳國土,1986:76;杜臻,1983:1089)故得名。此外,當地住民承先民說法,也將西莒島稱為「上沙」。「上」的由來可能與早期閩東沿海漁民的生活經驗有關。今西莒島、東莒島早在明崇禎年間,已是長樂文石港澳民捕漁的活動範圍,若由長樂沿海至兩島附近海域,必先抵達距離較近的西莒島,繼之才可至東莒島,故前者被先民稱為「上沙」、後者則稱為「下沙」。 清同治後,西莒島多被併入群島中,白犬成為列島名,西莒島也出現中犬、西犬、東沙、西沙、西獅等名稱。清同治金約翰《海道圖說》,將東西莒兩島與東莒南方,即今林坳,合稱白犬列島,其中將西莒島稱為中犬。清光緒二十年(1894)陳壽彭譯英國海軍圖官局之《中國江海險要圖誌》,將東西莒兩島與東莒南方,即今林坳,合稱白犬(Pi kuen or white dogs),文中將西莒島稱為東沙(Tung sha or East sand),另註作「西犬」。顯然英海軍將東沙之名誤植於西莒島,以致於日後參閱英海軍原圖之中國、日本相關地圖,亦出現將東沙之名標於西莒島之謬誤。清光緒二十八年朱正元《福建沿海圖說》〈長門附近海島表〉將西犬列為西莒島的正式島名,也標有西沙的異稱,西沙一名,應是相對於東側的東沙而得。民國十一年《福建通紀》〈福建漁業志〉又將西莒稱為西獅。獅即為福州語沙的同音異字。 民國三十九年馬祖行政公署成立後,東西莒兩島設立「白肯區」,「肯」為犬之福州語譯稱。民國四十二年長樂縣恢復設治,西莒島設置「白肯鎮」。民國四十五年七月,本縣正式實施戰地政務,白肯鎮則改為「西犬鄉」。民國四十九年九月,西犬鄉與東犬鄉合併,改設「白犬鄉」。民國六十年十一月七日,馬祖防衛司令部奉國防部指示,將「白犬鄉」更名為「莒光鄉」,並將東犬、西犬改稱為「東莒」、「西莒」。莒光乃先總統蔣中正命名,寓意「毋忘在莒」、「光復大陸」。 |
|
第1頁 (共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