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討論與交流 » 馬祖開講 | http://matsu.idv.tw |
主題: 澳洲馬拉巴爾海岸也有夜光藻 夜間放藍光(附圖) | |
作者: admin < > | 發表時間: 2013-05-16 |
經台大漁科所初步鑑定,確認造成馬祖海域與沙灘發光的生物為「夜光藻」,屬於渦鞭毛蟲(Dinozoa)之下的一個「門」。夜光藻屬於大型的單細胞藻類,具有發光特性,不只是馬祖,澳洲東方的馬拉巴爾海岸也有夜光藻,同樣也會在夜間發出藍光。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http://www.baike.com/wiki/%E5%A4%9C%E5%85%89%E8%97%BB |
|
作者: 陳復興 < > | 發表時間: 2013-05-16 |
站長好: 根據該報導以及進一步查證,在馬祖海域發光的夜光藻屬於: 「真核域、囊胞藻界、渦鞭毛蟲門、甲藻綱、夜光藻目、夜光藻科、夜光藻屬,以及夜光藻種」,因此是「渦鞭毛蟲門底下的一個小小種別」。 另外我們不能排除在以上廣大的分類中,有其他不同於夜光藻,但仍會發光的物種,因此將澳洲海域的發光藻類同樣指為夜光藻可能不盡然準確。但仍感謝站長所提供資訊─科學這種事情本來就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
|
作者: 劉家國 < > | 發表時間: 2013-05-16 |
事實上,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曾於13年前,民國89年12月出版「馬祖風景特定區海洋生物資源調查與保育研究」,執行單位是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計劃主持人是邵廣昭博士。 報告中記載,馬祖海域的渦鞭毛藻(甲藻)在種類上僅次於矽藻,共有23種,其中包含夜光蟲(Noctiluca)。夜光蟲的密度,約每平方公尺海水1388至3920個,佔馬祖海域浮游生物的百分比約3.5%至4.7%。夏季六、七月間海面或沙灘發生大片如螢火蟲般的點點螢光現象,就是夜光蟲,為單細胞生物,以體內的發光酵素等物質與氧氣氧化產生螢光,體型約1mm。調查期間是民國88年8月至89年7月 這本研究報告,在13年後來看,都十分珍貴。有興趣者,可至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或圖書館借閱。至於掌理馬祖觀光的馬管處,繼13年前對於馬祖海域生物調查的取得初步成績後,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尤其,藍眼淚的觀賞勝地之一,就在馬管處前方。 |
|
作者: 劉家國 < > | 發表時間: 2013-05-16 |
次年,民國90年12月,馬管處又出版了16開彩色書籍「Matsu's 海洋生物」,其中就有夜光蟲(又稱夜光藻)的彩色圖片與簡介。 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善用已有的研究成果,繼續向中研院動研所索取資料,這次委託台大漁科所的鑑定,似乎是多此一舉了。 |
|
作者: 摩羯客 < > | 發表時間: 2013-05-16 |
「藍眼淚」已被證明無毒、非重度汙染,屬於海洋生物現象。 四鄉五島漁民相傳,早年每到春末丁香魚季,海面就閃著銀亮的「丁香水」(藍眼淚),屬於自古有之的自然現象;由於現代攝影技術發達,拍出藍的效果特別明顯。 丁香魚屬洄游性中小型魚類,藍眼淚或許就是丁香魚的食物來源: http://211.78.23.229/topicdetail.php?f=143&t=112572& 日本銀帶鯡(學名:Spratelloides gracilis),俗名丁香魚、魩仔,為輻鰭魚綱鯡形目鯡科的其中一種。 多出現在岩石海岸沿岸的水域,一般均發現在水色稍混濁的海面,以浮游生物為食。 網址: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7%A5%E6%9C%AC%E9%8A%80%E5%B8%B6%E9%AF%A1 丁香魚小知識: 學名灰海荷鳁(Spratelloides gracilis),別名丁香魚、日本銀帶鯡。沿近海中上層洄游性中小型魚類,性喜清澈水域、潟湖及面海礁區。群游性。以浮游生物,如矽藻、橈腳類及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 網址: http://www.seafood.com.tw/pad/2-6.html |
|
第1頁 (共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