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討論與交流 » 馬祖開講 | http://matsu.idv.tw |
主題: 縣長戴耳機備詢這則訊息的意義在哪? | |
作者: 阿保 < > | 發表時間: 2012-03-17 |
縣長戴耳機備詢 站長卻貼了新聞(是摘自馬祖日報嗎?我想應該不是吧) 內容提到: 縣議會臨時會 楊縣長戴耳機備詢 本站訊: 今天縣議會臨時會閉會,會議期間最大條的新聞是楊縣長所提的4504萬元「馬祖世界文化展覽館」預算被刪,但更令人感興趣的是,楊縣長首次載耳機備詢。 大家都知道楊縣長重聽,平時都會載耳道式助聽器,但雖然載了助聽器,仍然常會聽不清楚別人說話, 為什麼要特別針對人身上的缺陷去做為話題呢?? 在縣議會的質詢中,楊縣長經常要求議員「再說一次」,所以,縣議會從前天(14日)開始,為楊縣長準備了耳機。 政府官員載耳機備詢,很可能是台灣的首例。不過,有人認為這耳機太大了,下次幫楊縣長準備一具耳道式無線耳機吧! 首例??如果對人有包容 不投以歧視心態或眼光 應該不會有這麼多意見在品頭論足 -------------------------------------------- 人都會有身體上的退化或是身心障礙者在外表上也會有與人不同之處 這則訊息 為何讓人充滿貶抑或歧視的感覺 讓人相當不舒服 為何要特別針對這種人身上缺陷來做文章 不免覺得心態可議 有些不厚道~ 以前有個失聰的漂亮模特兒 聽不見音樂 也走上了伸展台 甚至當起主播 當然我想站長只是覺得很突兀或者礙眼 所以這樣發表 但是 由於自家也有小朋友失聰 他在參與各項活動也是很正常 有時也會戴上耳機 卻曾被別的家長批評說 顯得突兀 但是我相信我家小朋友 很專注於眼下的事物 對於別人的異樣眼光 他雖然嘴上說不在意 但我知道其實或多或少他心中還是有點自卑 但是他有沒有做錯事? 或是沒做好眼下的事情? 至少不會在當下集會場合的時候打瞌睡或是吃便當 真正做錯事的人 是不能包容別人缺陷 卻放大投以異樣眼光的心態 才是可議之處! |
|
作者: admin < > | 發表時間: 2012-03-17 |
回應阿保網友: 站長從事新聞工作長達20餘年,這個工作最重要的認知是:「什麼是新聞?」最知名的說法是:「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也就是說,常見的事不是新聞,罕見的才是。 下面這張照片攝於1963年越戰期間,一個和尚為了抗議南越政府而當街自焚,榮獲世界新聞協會年度最佳新聞照片: 拍攝這張照片的記者是Malcolm W. Browne,照片刊出後有人問他:「你怎麼忍心拍照,而不救人?」Malcolm W. Browne回答:「我是記者,拍照是我的工作」。 很抱歉,在回答您的質疑之前,首先寫了這麼多。因為,昨天當我閱讀馬祖日報時,看到了曹重偉在議場拍的「縣長戴耳機」照片,很具新聞性,於是,打電話採訪縣議會人員,並借用了縣議會網站中的一張照片,撰寫了這則新聞。這則新聞發出不到12小時,點閱人數已近千人次,這也表示,站長仍然擁有正常的「新聞感」。 其次,有關您所質疑的「身體缺陷」和「歧視心態或眼光」問題,我的回答是,楊縣長平日就常以自己的重聽,作為「楊式幽默」來消遣自己,他應該不會認為這則報導是歧視他的身體缺陷,他的自信心沒有那麼脆弱。英國首相邱吉爾說:「怕熱就不要下廚房」,做為一個需要高度抗壓的政治人物,就算這篇報導帶有「歧視」的意味,相信楊縣長還承受的了,況且,這篇報導的本意並非歧視聽障者,而是報導一則「新聞」。而寫新聞,是站長的日常工作。 |
|
作者: Espirl < > | 發表時間: 2012-03-17 |
不知道站長從事二十多年的新聞工作型態是什麼, 是記者、是新聞工作者、還是純粹只是個人新聞台的資料收集者。 本人從大學到博士念了10餘年的學術新聞, 業畢後在美國從事了5年記者,5年編輯,10年左右的中文專輯總編, 我必須說以一個同是新聞工作者的角度, 站長這篇文章不僅諸多謬誤,且讓人心寒。 第一:我先引用政治大學彭家發教授的說法, 十九世紀後期,有「報人中報人」之稱的美國著名報人丹納(Charles A. Dana),接掌《紐約太陽報》(New York Sun)後,為了急於甩脫這種疲態,才為新大陸報紙新聞,下了一個怪趣、但隨後百多年當中,經常令人掛在嘴邊的「定義」----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一誤導性講法,不啻為往後聳動性、煽色腥新聞開了「法源」。其實除此之外,丹納曾經更強悍的說過,「新聞就要令得人拍案驚奇(exclaim)」! 這也是目前學術共有對現今新聞該有的新聞正義的一種反思。 如果任何新聞都只考慮新聞性,不從人文情感的角度出發, 以後我們孩子會選擇接受的新聞就只剩下 壹蘋果、壹周刊這種充滿渲染、強烈故事性、 精采但卻沒有深層意涵的『腥新聞』。 站長用19世紀的說法來評論現在的新聞角度, 是否是以陳舊明朝的尚方寶劍,來斬現今清朝的官呢? 第二:以我本身實務工作經驗為證。 採訪過程或是收集資料素材,確實會遇到許多充滿新聞性, 但卻可能對當時人隱私、情感、身心理造成傷害的畫面或元素。 這時候並不是所有記者或是新聞工作者,皆會選擇以非人道的方式, 忠實的去揭露,媒體被稱為無冕王,有相當大的社會影響力和權力, 但也有更大的社會義務和權利要盡。 在面對威脅利誘甚至階級壓力時,有一部份的人會選擇屈服, 也有人選擇反抗。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當事人,報導的是你親人的事件,是你個人的隱私,在你眼前自焚的是你的情人孩子,你會希望看到記者冷酷的不去救援,說一句:『這是我的工作。』,就算後來這個記者得了獎,同樣身為新聞工作者,我不會以他為榮,是我,我ㄧ定選擇先救人。此外,你知道Malcolm W. Browne也遭受了人權團體和 社會大眾多少質問,因為他在做一個優秀記者的同時,卻也做了一個錯誤的行為模範,而其本身也在內心煎熬下探訪了多次的心理治療。 試問,若是人人都只顧自己份內的工作,而缺乏同理心, 這樣的社會也許真的一日千里,但真的值得我們去期待嗎?而且如果僅以點閱人數來作為新聞感度的判讀, 現在新一代普遍使用高傳播媒介,數千字我想僅僅是個零頭, 更遑論這出發點本就不該是身為新聞人作新聞感度的標準!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這也是我選擇回文的最主要的原因。 我必須說, 您對楊縣長「身體缺陷」和「歧視心態或眼光」這個問題的回答, 所用語氣中給人的感受就如同進口牛肉中所含的萊克多巴胺一樣。 就算所有媒體都在用這種語調,就算當下沒有人檢驗出來, 但依舊不能改變瘦肉精就是對人體有毒的事實, 依舊不能改變這種立場報導的角度有偏頗。 我女兒也是聽障人士,她也常以此自嘲, 但是這種角度的玩笑話或是形容,只有當事者有資格去陳述,就算是再親密的朋友家人,都沒有資格替她去描述,旁人永遠不懂這種身體殘缺帶來的困擾,並非只有她們口中雲淡風輕般的簡單,是需要多少歷練和承受,才能真的接受這樣的心理建設。 不論您和楊縣長是否熟識,這種評論角度都不應該。 而且這部份的並非如你所說的,公眾人物就不該保護, 人的尊嚴,不應其地位階級都該受到保護和尊重! 更非你從個人角度認為的對方可以承受或是『假設』可以帶過。 這類的語氣不管是否在人權保護較高的美國,甚至在台灣也一樣, 你該慶幸你寫的是溫吞的楊縣長,你如果寫的是邱毅或李敖, 不僅鐵定挨告,而且不會勝訴。 (如果因為大家都知道你頭髮稀疏,而也用難聽的話加以形容, 或以此作為報導,即使你平日以此自嘲,想必多少內心還是會不舒服吧?) 我相信您或許真的是在報導一則新聞, 或許本意也並非歧視聽障者。 可是你沒有真實客觀的傳達新聞的完整性, 也看不到新聞工作者該有的雙面報導的客觀性, 甚至是一份人與人之間該有的同理心。 我們是人,所以我們不完美,所以我們有感受, 身為一個新聞人,我們可以批評人為缺失,但得也學會包容天生缺陷, 這才是該有的態度,尊重事實,也尊重我們身為人這個事實。 |
|
作者: admin < > | 發表時間: 2012-03-17 |
縣議會臨時會 楊縣長戴耳機備詢 2012-03-16 為了忠實承現我的報導,我將這篇報導重新貼在上面,讓大家一起來檢視。我不敢說我的報導一定沒錯,但絕對願意接受檢驗。 回應Espirl網友: 一、站長從事的「新聞工作」,《馬祖之光》4年、《馬祖通訊》14年、馬祖資訊網10年,總計28年。剛才站長還在工作,寫了一篇有關南竿梅石村的火災報導。採訪中,站長的好友消防局長徐文明拜託手受傷不要寫,但「朋友是朋友,新聞就是新聞」,原則問題,我還是寫了。 二、Espirl寫說:「你知道Malcolm W. Browne也遭受了人權團體和社會大眾多少質問,因為他在做一個優秀記者的同時,卻也做了一個錯誤的行為模範,而其本身也在內心煎熬下探訪了多次的心理治療。」但根據我所閱讀到的資料,Malcolm W. Browne是因為憂鬱症而接受治療。另外,我必須說,如果我在自焚現場,我拍不下去,但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心臟很強」,才有資格當戰地記者。 三、其他Espirl所寫,見仁見智,站長不一一回應,畢竟任何一個寫新聞的人,都須要接受讀者的公評。 |
|
作者: 國姓a小雷 < > | 發表時間: 2012-03-20 |
Malcolm W. Browne:「我是記者,拍照是我的工作。」 個人想法是, 「做記者」是20、30、40年的工作, 但「做人」是到死前,都不會變動的身份。 孟子對「人」的看法不見得每個人都要接受, 但他的學說是受到中華文化的重視,在宋時被納入「四書」作為教育基本。 他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我的回答是,楊縣長平日就常以自己的重聽,作為「楊式幽默」來消遣自己,他應該不會認為這則報導是歧視他的身體缺陷,他的自信心沒有那麼脆弱。」 幽默是消遣自己,而不是消遣別人, 所以在這之中,幽默的是楊縣長,而非報導他的缺陷會是幽默。 在電視上常可見到模仿藝人「阿吉仔」的畫面, 以他人身體的殘缺來作為笑點,可能是社會病了。 不論楊縣長自信心是否脆弱, 不代表其他的讀者,特別是弱勢者,也要具有政治人物的自信心。 |
|
第1頁 (共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