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精華區 » 歐陽柏燕 | http://matsu.idv.tw |
主題: 窺視鏡頭後的彈孔 | |
作者: 歐陽柏燕 < > | 發表時間: 2012-04-05 |
攝影機對我而言是一個寶盒,漫長的創作歷程中我曾嘗試多元創作,在詩、圖、文中凝聚不同的媒材譜成我的文集,完成自寫、自畫、自拍的出版目標。但我的攝影配備一直都很單薄。去無人島拍燕鷗時,都要緊跟著擁有大砲、小砲鏡頭的鳥人朋友,視現場情況請求對方支援。 一次在機場,千羽對我說攝影師指著過道上幾幅鳥類的照片,說要拍出那樣的效果照片,攝影器材至少都要百萬以上的等級。那是我難以想望的境界。所以在跟拍微電影「婚前日記」的過程,我常盯著攝影機轉動我的眼球,揣摩著影像如何捕捉劇情神韻。一直跟在攝影師韓身邊的千羽,收戲後常和我分享現場所見,討論、分析鏡頭畫面。彷彿一本書,才打開蝴蝶頁,心裡嚮往那本書可以帶自己飛到神奇之地,鏡頭可以穿透萬物肌理、鑽入末稍神經去體驗一切變化,讓陽光、夢幻、陰裔、驚濤的感覺都可以植入自己的肌膚,循環人生的風景。 返金協助拍戲,父親慣例送我到機場,清明節快到了,母親要我買回家鄉的墓紙,說是色彩較繽紛美麗。那五彩的墓紙曾在我的小說中飛舞出一片憂思,特別是軍營中鐵絲網內難以親炙的歷代祖墳,每年都要憑幾棵樹的位置去辯識它的位置,那踏過雷區的戒慎腳步,疊著生者對亡者的憑悼,生與死的間隙,在我童年的記憶中佈滿詭絲。 攝影師在古寧頭北山村拍攝充滿彈痕的「共軍指揮所」斑駁牆面時,我沒時間窺視那彈孔藏著什麼、在攝影機掃向它時劇情又推展出什麼內容變化。我躲在車內用筆電趕稿,其實沒人催逼我一定得寫些什麼,但我覺得自己有責任為影片說一些話,讓它隨著新聞稿透現一層人文思考。我的筆電很快沒電了,我離開那一片彈痕累累的古牆,找到附近一家小雜貨店去借電源,完稿時戲也拍完了。一轉頭,發現千羽變成了「蒙面人」,他說冷天拍外景戲,裸露的頭顱像在迎戰千軍萬馬,韓發現他的裝備不足,所以給他一頂可以蒙住頭和臉,只露出眼睛的帽子,果然感覺溫暖多了。至於那面彈痕累累的多風孔的古牆,只能在鏡頭中找尋走過烽火的印記,那已不是寒冷的議題,而是泣血的歷史傷痛。 第二次為戲而返金,我特別帶團隊去看北山斷崖邊的播音牆。我們繞了許多路、問了好幾個人才找著那一座播音牆。雖然是有陽光的日子,播音牆卻是陰沉而諳啞的,只有風在呼號,我用相機錄像轉了一圈,滿耳盡是轟轟響的風號聲。也不知潛意識在堅持或表露什麼,我一直覺得這裡應該有一場戲。後來再返金補拍鏡頭,發現新修版的劇本多了一場洩憤的吶喊戲,場景就定在北山播音牆。這一次憑著記憶我們很快找到地點。女主角的白色大衣映襯著土紅色的斷崖,視覺效果很強烈。導演和攝影師讓她一遍又一遍的狂吼,把哀怨的情緒盡情宣洩,我舉著相機幫團隊拍工作照。似乎那斑駁古牆上的彈痕與廣播聲音都回來了。全都化成了海浪與風聲,在土紅色的斷崖外喧鬧哭號。這是很特別的一場戲,場景氣氛讓拍攝團隊流連許久,我發現一些拿著繩索把自己拉到崖下淨灘的工作人員,後來都頂著強風,久久站在崖邊看我們拍戲。 那一面彈痕累累的牆壁,彷彿精彩的後現代前衛作品。殘酷的彈孔包藏著播音牆無法傳遞的痛苦,但在攝影機中那畫面卻是絕美,美得讓人無法逼視歷史的背面,那一面只好交給諳啞的播音牆,無聲的吼給狂風與海浪聽。這一場戲拍完了,我感覺自己也受了內傷,所以無法多說在窺視鏡頭後的彈孔時我還看見了什麼。也許那一天來播音牆前辦一場反戰的詩歌朗誦會,讓鏡頭流連得更久,相信一定能挖出更多戰地被掩埋的聲音。 ��������� 歡迎光臨 個人網站:《歐陽柏燕詩文隧道》 網址:http://mypaper.pchome.com.tw/ouyangpy |
|
第1頁 (共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