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精華區 » 劉枝蓮 http://matsu.idv.tw
主題: 劉枝蓮《天空下的眼睛:我的家族與島嶼故事》出版
作者: admin < > 發表時間: 2016-09-25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內容簡介

即使是一個被砲彈摧殘、被時代遺忘的島嶼,仍值得被深情的眼神眷顧
這是一部馬祖戰地的庶民記憶史,也是一封獻給家人、家鄉最深情的情書
  
  在島嶼,我站在時代彎點上。
  
  小時候,「建新號」的漁夫口中虛實交錯的故事,包括情報、戰亂、土匪、貧窮……不斷滑過耳朵。於是,我記下血淚交織的哀愁與際遇,在記憶最底層發酵。
  
  長大些,媽媽的故事繞著爸爸,說著奶奶,在她眼眸深情片羽,我讀到光芒與唏噓同列;於是,我決定寫下爸爸的傳奇,那年四、五年級。
  
  再長大些,我讀到戰火威脅,被生活逼到牆角的絕望,離鄉遊子淚汗交織的卑微,無根;而我也在光陰流失中出出入入,漂流。
  
  直到,直到長大,長大到之外,夕霞已走過,一路打撈偷盜耳語碎片,俯身一一拾起,進行刷洗、蒐集、閱讀、訪談……2012年百年滄桑碎片,有了局部線條。
  
  三年來,在睡得少、睡得淺的接力下,催生出《天空下的眼睛》。
  
文壇島友──同聲推薦
  
  作者以靜美、自然的文筆書寫原鄉記憶。季節晴暖或冷冽其實是列島人相同的歷史艱難、生活拚搏的實質印證;相信這本誠意之書,得以收穫一種靜美的原鄉留情。──林文義作家
  
  此書搬演國共對峙,大江海對應小川堂、無情烽火交織有情生活,在幾乎一面倒的以男性為主的戰爭敘事中,靜靜描摹女子與烽火,更難得地細筆勾畫馬祖文化的步調,砲彈與魚蝦,原來可以釀在一只深甕中。──吳鈞堯作家
  
  一幢承載人生不同截點的老宅,彷彿血脈湧動著相同頻率,由作者的行文聆聽先人遷徙的足跡,老宅的心跳與皺紋,伴隨書頁開展,詩意而溫暖。──凌明玉作家
  
  作者將長期在地蹲點的島史與家史融鑄一起,成為一本具有素人特質與獨特文學感交融之書,也是某種帶著社會學觀察的在地之作。──鍾文音作家
  
  這時代的大故事小故事啊——/小小的島嶼,那滾燙的血和淚/那呼天搶地的悲與喜/還終將流向歷史,/千秋萬世,撼動人心;/那不朽的血和淚,悲與喜的/你我他,人類的宿命/世代的共業!──林煥彰詩人
  
作者簡介

劉枝蓮

  出生於馬祖,國立臺北大學法學碩士,曾任大學兼任講師,長期擔任地方公職,熟悉地方的肌理與歷史。喜歡登山、慢跑、海泳和旅行。1990年開始在熟悉的大海中海泳;1999年跟隨信仰去旅行,造訪過西藏、尼泊爾、印度、佛教聖山等,長達十餘年,熱愛藏族文化。

  2005年開始馬拉松長跑;2012年開始攀登奇萊主北、南湖大山、武陵四秀、嘉明湖等二十餘座台灣百岳。2015年開始寫詩,詩作散見於《乾坤詩刊》、《野薑花詩刊》、《葡萄園詩刊》等國內外詩刊。筆耕地方文化數年,耗時三年長作《天空下的眼睛》,持續與小島同步呼吸。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更多介紹: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9912
作者: 劉枝蓮 < > 發表時間: 2016-09-26
目次

情牽魂繫的島魂 /鍾文音
素樸的偉大 /林鍾沂
追憶,在這本書中相遇 /劉增應

文壇名家推薦
悲喜,一個大時代的共業 /林煥彰
靜美的島之書 / 林文義
砲彈與魚蝦,原來可以釀在一只深甕中/吳鈞堯
一幢承載人生不同截點的老宅 /凌明玉

在地深情推薦
原汁原味的話語和情節/陳高志
有溫度家族及島與史/劉宏文

書前:
故事。故鄉。
思‧我詩父親


輯一 往事不如煙

1.1 七十四軍來馬祖(1949~)
1.2 分手在轉灣處--正規軍駐防 (1949~1954)
1.3 海盜:東海部隊在莒光 (1949~1954)
1.4 關於戰爭,您怕嗎/第一次臺海危機(1954~1955)
1.5 絞索下黃昏/第二次臺海危機 (1956~1958)

輯二 天空下眼睛
2.1 我的出生 (1958~1968)
2.2 父親討海日子 (1958~1970)
2.3 漁家過年 (1958~1968)
2.4 哥哥嫂嫂要結婚 (1966-1968)
2.5 外祖父過世了

輯三 我們在戰地
3.1 我們在戰地
3.2 回訪那些年--寒冬之日
3.3 躲炮彈的日子 (1959~1979)
3.4 搭軍艦的歲月 (1959~1991)

輯四 父親好宅夢
4.1 詩意的居住 (1940~2013)
4.2 名為父親好宅(1940~1952)
4.3 歸鄉-紀念母親的家(1932~)
4.4 遷徙-1980


後記
作者: 劉枝蓮 < > 發表時間: 2016-09-27
情牽魂繫的島魂 (本文刊登 中華日報 副刊 105.9.27)

劉枝蓮以詩人之眼,以田調訪問島嶼史與自我對話家史作為雙重平行書寫,側寫出馬祖這塊島嶼的深情,又勾出自我身世探索的哀傷。她將長期在地蹲點的島史心得與家史個人史融鑄一起,成為一本具有素人特質與獨特文學感交融之書,也是某種帶著社會學觀察的在地之作。

然這類書寫泰半是以外來者的眼光寫被入侵的文明與消失的感情遺址,而《天空下的眼睛》則以在地人的祖園故里眼光來爬梳這島嶼的人事地物,因此感受特別情真意切,傷懷也不會氾濫。

枝蓮以簡樸文字寫出討海人的滄桑,我特別喜歡她寫與父親的互動,她個人的感情密度極高,既感性抒情(寫父寫己)又理性旁觀(寫島嶼歷史與島嶼人點滴),以多樣化的碎片縫縫補補,羅織一座小島小村的千絲萬縷(可惜有些她不敢再深入碰觸),帶出離島村落的隱隱哀愁,其中有幾段寫得感人,尤其是她寫父親如何來到小島的意志打拼傳奇,得之於祖母的聰明智慧。她寫父親的房子,寫得輕重交錯有致,映照君父城邦的興衰,繁華與凋零的情韻。於今父親親手蓋的三層樓房子,依然孤寂地面海,木頭地板依然迴響著她對父親的無限懷念與愛意。

許多人都離開小島了,而她依在。我看著她與她的老狗,曾說海明威寫老人與海,而這裡應該是老狗與人,彼此深情,不離不棄。彷彿父親的靈魂還在守望著海,看顧著家園,這片有著藍眼睛的海,每一滴淚都是撞擊,都是疼痛。離島是相對於中心,但人的感情所在之處即是中心。一場又一場的離別,去而復返的候鳥,人離開島嶼,但離不開相思,一如枝蓮筆下的父親靈魂,一直都在這座獨特的小島的小村裡仍然盤旋不去,小村多情,枝蓮更多情。

我慶幸島嶼還有人願意用田調般的文字當個人間的報信者,將離島不為人知的歷史變遷與族人傷心故事帶給我們知曉。消失的不只是一個家,而是一座「海洋」,馬祖,枝蓮父親情牽魂繫的島魂,島魂不死,傳奇永恆。

父親就是天空下的眼睛,是父親的那雙藍眼睛一直照亮著她的心,不論苦楚與歡愉。

附加PDF文件檔: matsu-72cd5897322b0bc18e5c1687995dc908.pdf
作者: 劉枝蓮 < > 發表時間: 2016-09-29
內容節錄 之一

<遷徙 1980>

如何才能絕塵而去,這裡每塊石頭,都沉睡百年。這島上許多人,包括我的母親在內,自祖上從福建曹珠村遷徙而來,就準備在方圓五百公尺,守著日出日落過一生,從來沒想要離開。甚至連未竟今生也在原地打轉,為自己建造墓園也不能太遠,就在住居後山,以方便魂魄得以回家。然而,有時候個人命運反覆起伏,往往受洪大歷史視角而左右,就如馬祖1970年代開始的出走潮,為了生活,打破方圓五百公尺的疆界,離開家鄉,出門闖天下……。

桃園大湳

母親說:「她從沒想到,有一天,她會搭上補給艦,跨過暗潮洶湧的黑水溝,來到幾代馬祖人沒聽過的臺灣。」是呀,我的母親除了那年生病,被抬著送到臺灣就醫外,每每總看她忙碌身影,從來就沒見她離開村子。就在1978年,媽媽生活疆界被打破了,小弟「一國」國中畢業赴台就學的那個暑假,爸爸決定全家遷居臺灣。對當時馬祖遷徙潮而言,我們全家遷台算是中、晚期,嚴格說來,我們家也只是媽媽與弟弟最後一波,帶著家中供奉祖先神明,離開島嶼,算是搬家吧!其他成員為了求學已是離鄉多年,包括我。

對媽媽或她同輩而言,棄守了她們出生、長成地方,最是不捨,但孩子都已展翅飛走,生為母親獨守宅第又有什麼意思呢?自然循孩子而去了。記得媽媽搬家前些日,她爬上外婆墓地,伏倒在墳上哀切幽咽的痛哭,母親那壓抑哭聲,有著當年我外祖母設計自己死亡時,讓她失去魂靈的痛苦。那年我母親52歲,她離開她住了52年的島嶼,到全然陌生的環境。

幾年之後,牛角港邊一對瞎子母子,也隨著家族近親離開熟悉環境,讓我掛念許多年,他們將要如何適應全新黯黑的歲月呢?之前,鄰居珠弟哥哥搬家,聽說到工廠上班;街上第一家雜貨店,我的同學米美搬家了;接著第二家、第三家……整個牛角村十屋九空,不只於牛角村,馬祖列島包括南竿、北竿、莒光、東引各鄉。

從1970年人口總數一萬七千人,到1983年七千三百人,1990年軍管結束前夕,四鄉五島居住總人數僅五千五百人,這超過七成人口,割捨下田園,扶老攜幼離開,這樣場景,有如我目睹藏胞耗盡所有力氣,將僅有家當濃縮成一隻小推車,將夢想與未來濃縮其間,趕赴拉薩八角街「大昭寺」。不同的是,藏胞三叩九拜是為了宗教,為了信仰、為了永生。馬祖人六0年代出走潮,理由或許不盡相同,但絕大部分就是馬祖人常說的「沒生活」(方言)........
..............



□ 以上為父親老宅夢──遷徙桃園大湳歲月,這兒成為馬祖人第一波的渡口,而我也是馬祖人第一波以大湳市場為生活圈的人, 那年我18歲,我用三千文字跳躍,記下我青春歲月。
第1頁 (共1頁)
服務條款      內容政策      隱私權聲明      著作權聲明       刊登廣告       站長信箱      副站長信箱      副站長kingfisher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