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精華區 » 林金炎 | http://matsu.idv.tw |
主題: 從福建連江到台灣淡水 川淡海底電纜絲路 | |
作者: 林金炎 < > | 發表時間: 2016-10-01 |
閩台首條海底電纜絲路,是從福建連江川石島到台灣淡水,又稱「川淡電纜線」。它曾被形容成「一條臍帶,供給稚子來自母親的滋養」。從近代中國交通史文獻資料與檔案中,可尋得蛛絲馬跡。 川淡電纜線,「川」是指連江縣川石島。位在閩江出海口的北端,馬尾港的前沿,居交通樞紐地位,是入閩江口門戶,面積3.1平方公里(約西莒島面積),屬連江縣琯頭鎮管轄,該島狀如芭蕉,別名「芭蕉島」,由五個聚落組成一個自然漁村。立巔遠望,壺江、熨斗、南、北竿塘諸島,盡收眼底,突顯出它戰略的地位。1842年,鴉片戰爭後,它成了列強進犯福建,搶先掠奪攻打的軍事跳板。英、美、德、法等國的資本家,曾在此建大東電報局(屬於英國東方電報公司的電信機構)、教堂、別墅、舞廳、炮樓、觀察所。抗戰八年裡,川石島兩度被日軍侵占,由日寇海軍陸戰隊駐紮,並加緊強固炮樓、塹壕,增設崗哨和關卡,汽艇封鎖閩江口,外圍馬祖以偽軍分駐各島。國共內戰期間,海上保安縱隊一批,就是由該島撤退往馬祖,今日川石島成了重要的軍事基地。 「淡」是指台灣淡水,舊稱「滬尾」,早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將台灣納入版圖,隨後為防堵明鄭勢力,厲行海禁、山禁的限制,但私下仍有許多不顧海禁渡海謀生者,歐洲艦隊也直駛台灣海峽,進行探險與經濟活動。 清道光年間,強權國家本經濟貿易的信念,開始向沿海扣關。咸豐六年(1858年)初,清與英法聯軍簽「天津條約」,讓台灣的淡水(北)、台南(南),正式開港。咸豐八年(1860年),淡水和台南安平舊港通商,淡水移民蜂湧入墾,從今福佑宮開始向外發展。海關業務應用而生,早期由清人管理,因貪墨的陋規,後聘洋人總管,英國向清廷租借紅毛城之地,作為領事館之用,成立洋關開市增稅,並增建領事官邸。此後,淡水外埠商旅薈萃,傳教士、探險家、旅行者、軍人都來了,包括商業行為,交易習慣,交通運輸,治安狀況等,於是設有領事官,淡水成為各國人士交流的地方,經濟也逐漸邁向繁榮。 今淡水仍保留很多遺址,如:紅毛城、領事官邸、北門鎖鑰砲台、天主堂、馬偕古居,八角塔、牛津學堂、總稅務司公署(小白宮)、渡船頭、老街。 電纜做起點 川淡一線牽 同治十三年(1874年),台灣牡丹社事件,日軍藉口琉球漁人在台灣避風,被土人誤殺,派西鄉從道中將帶兵3000人,在屏東恆春登陸。當時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楨,受命辦理台灣防務,運兵萬人赴台馳援。他開山撫番,廢除渡海禁令,開港埠,築砲台,強軍防,增設府縣,在淡水設水師守備署。並權衡行事,上奏朝廷,言明閩台電報業務的重要性,獲朝廷批准,由一家上海丹麥大北電信公司負責建造,惜次年,光緒元年(1875年)十月,他轉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的職務,該閩台電纜計畫也因施作品質欠佳而擱置了。但沈葆楨對台的貢獻,讓台灣人民景仰,今台南二鯤鯓砲台,乃豎沈葆楨銅像,台北市政府設有「沈葆楨廳」,給予紀念。 光緒七年(1881年),福建巡撫岑毓英巡台後,以台地孤懸海外,非舟莫渡,會福州將軍穆圖善,派撥「琛航」、「永保」二輪渡台,循環往來,以速文報,順塔民商,便貨物之載。 光緒十年(1884年)8月,台灣發生西仔反戰事(又稱基隆、淡水、澎湖戰役),法軍攻台,清廷派欽差大臣兼福建巡撫劉銘傳前來督戰,法軍首攻基隆、淡水,續攻澎湖,閩台隔海,孤軍無援,訊息不達,戰事後又延伸到馬江(馬尾)海戰,福建水師慘敗。這年8月22日,清朝電報總局與英國大東電報公司簽定《福州電線合同》,允許大東公司由上海(滬)到香港(港)之電纜線,中途在川石島登陸,並在島上設官電局。 光緒十一年(1885年)10月12日,台灣建省,成為清朝第22個行省。光緒十二年(1886年),首任巡撫劉銘傳再議電纜架設,並擴大了沈葆楨的電報計畫,舖設「滬尾(淡水)-川石(連江)」海底電纜,他為台灣購辦水陸電線,以速郵政,上奏:「竊台灣一島,孤懸海外,來往文報,風濤阻滯,每至匝月兼旬,音信不通,水陸電報實為目前急務,必不可緩……。」,獲朝廷允諾,令妥速籌辦。該計畫由英國怡和公司負責整個電纜架設,馬尾船政局協助辦理,船政學堂畢業生參與工作。並由歐洲買回一艘二手砲艇「飛捷輪」,略加改裝成電纜裝置船,還將部份物料運往台灣備用。 海底電纜大陸段從連江川石水線房下海後,經過馬祖鐵板沙(此處流水急,流沙多,部份電纜被埋入沙中),再偏南向東,經劉泉礁,於白犬列島(今莒光)向淡水方向延伸,全長117海浬,光緒十三年(1887年)8月25日竣工,俟海底跟陸上電纜都已架設完成,整個工程耗資大洋28萬7千銀兩。海底電纜線裝置非常順利,這年10月11日,正式營運,但陸上電纜架設運轉不如預期,隨時受天然障礙、怠工、或缺料所苦,修復費時。這段期間,劉銘傳重劃全台政域,將首府遷移台北,並在台北設立電報總局(林森曾任職台北電報局),光緒十六年(1890年),在台北大稻埕建昌街設「電報學校」,直轄巡撫衙門,招收西學堂及福建船政電信學生肄業,由外國專家教學,這是台灣電信搖籃,為開啟台灣迎向電訊時代的先鋒,台灣巡撫劉銘傳藉通訊力量,強固他在此地政治與軍事中心的地位,引進現代化,讓台灣成了清帝國最進步的省分。從前清廷「懲法」官員,台灣是貶謪地,而今成了內陸人嚮往的天堂。 通訊傳信息 閩台締佳緣 好景不常,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敗北,雙方簽訂「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了日本。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6月2日,在台灣島東北海岸的三貂角,李經芳,李鴻章義子與日本樺山資紀總督和水野部長一起在日艦「橫檳丸」完成移交割地,同時也要求轉讓淡水到川石的海底電纜,未獲李首肯。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重新開設淡水稅關,8月25日,川石至淡水電纜線因颱風中斷,歸誰修理成了問題。29日,清廷給日本公使函中「淡水接續福州川石山之電線,斷絕不通,何處斷絕?如何接修?查馬關條約,並無『水線並交』字樣,如需修理,則福州端應歸福州電局經理,淡水端,應歸日本管理」。後日方僱大北公司水線船前往修理,接通後,日方駐上海領事寄信給清廷,言明修換3次,計花用日金11萬8000元,日方用軟硬兼施的方法,稱電纜線屢修屢壞,又需修理費約8萬元,企圖迫使清廷售出川淡電信。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12月,清廷迫於日本壓力(詳盛宣懷函,見《台灣海防檔》)。日本政府付給清廷10萬墨西哥銀幣,買下了大清國福建省福州府川石山至大日本國台灣淡水口的海中電線使用權,年限30年。日本人乃委託大東公司運作及維修,而此時拍發電報費率昂貴,川石上拍電報按字,每字英洋4分,後收2分,按月一結,川石拍向淡水的使用率也就降低了。 這條電纜線完美的配合日本人強化對台灣運輸、通訊、防禦及基礎建設的主軸,同時也促使日本東京開通到台灣台北的海底電纜。日本在台灣整個殖民期間,皆熱心電報建設,台日間的通訊需求尤其強烈,直到1928年,台灣才有一個完整無線系統,在台北、東京和名古屋,全面轉達與接收。 日本覬覦福州由來已久,從割讓台灣後,即派浪人山口五郎潛入福州刺探情報。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4月28日,日本強迫清政府在福州簽定《福州口日本專用租界條款》,約定自泛船浦天主堂碼頭至尾墩村沿閩江南岸,包含部份田地,為日本專管租界,為期30年,期滿可續租。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10月21日,清廷電報總局與英國大東公司再定《水線登陸並借用合同》,允將福州南台至川石電報路線,借給大東公司無償使用,清廷無償借地,國運衰落,表露無遺。 幾年後,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戰爭,而川石島主要電報來源,多由台北大稻埕電報中心送來。日本恐俄軍切斷川淡海底電纜,期望清廷保持中立,並保護電纜,還要求買下或租下「飛捷輪」供他們維修使用。 海底坎坷路 風物盼再現 民國19年(1930年),川石島電纜站的租約到期,這時的國民政府通訊部門要求日本歸還電纜控制權,但日本政府拒絕。 次年(1931年)5月1日六時,國民政府交通部派遣郵電工人至川石島,找出水線房外的電纜,用斧、鑿砍斷了川石端的海底電纜線,並移至陸地接口。 民國26年(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抗日戰役開打,川淡線旋於7月7日起停止,而電纜維修船在衝突中也遭日軍炸燬,從此川淡海底電纜線廢棄、斷裂、閒置。 民國30年(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軍參戰,台灣當時為日本人所統治,盟軍飛機猛攻日本和台灣,也炸燬了淡水一段的海底電纜線。 抗戰期間,台灣的日寇在馬祖偽軍的指引下,多次攻打川石島,反覆爭奪,川石島兩度淪陷,日兵燒殺島民,奸淫婦女,劫糧奪財,還製訂「島規民約」,遇日兵要行禮等等。熟知,民國34年(1945年)8月,日天皇宣佈投降,該島所駐日軍200多人,因撤退不及,奉命就地服從投降。他們整隊徒手集中碼頭,豎立白旗,舉起雙手,指揮官布川大尉交出輕重機槍、彈藥等武器,糧秣、被服及後勤物資,連同俘虜名冊呈上,這是川石島最光榮的一刻,抗戰勝利後,台灣回歸祖國。 民國35年(1946年),國民政府交通部擬訂「中國沿海水線之設置修復計畫」草案,經行政院查照核示意見後,轉美駐日聯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請批示日方合作進行維修。 民國38年(1949年)夏,內戰造成閩台兩岸分治,川淡電纜線真的石沉大海,毫無訊息。 民國90年(2001年),兩岸情勢緩和,淡水文史工作者才開始尋找兩岸首條「電信絲路」。他們推測淡水登陸點由淡水沙崙一帶,今淡水海巡隊至漁人碼頭,延伸進來。而在大陸連江川石島上,也掀起尋蹟熱潮,在川石島找到當初的電機房、電報房,在東面海灘的岩岸礁石,發現了多處埋設電纜線的溝槽,另在一家村民建房石材中,發現一块刻有中、英文「大東電報局」字樣的石碑,2001年也從海底撈到一段電纜線,收藏在福建省電信公司展覽館。 經過60多年的海岸變遷,泥沙淤積,這條電信絲路,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願海峽兩岸人民,本著對前人耕耘電信的精神,為川淡電纜再次攜手合作,用新高科技器材,打撈沉澱一甲子的纜繩,撈出見光,或在登陸點建碑紀念,或移入淡水古蹟博物館,盼望這條電信絲路重生,為兩岸電訊事業再添佳話。 參考資料: 1.《台北市志(六)經濟志.交通篇》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1958.04.10 2.《台灣海防檔》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7輯 台灣.大通書局 3.《電訊史料》 朱匯森 國史館 1990.06 4.《中華民國交通志》 國史館1994.02 5.《淡水大事記》 滬尾文史工作室 1995.04 6. 《連江縣志》 張平官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1 7.《台北縣史料彙編-淡水篇》 林呈容 佛光人文社文學院 2001.10.31 8. 《台海電纜尋跡》 史康迪著 張正慈譯 台北文獻委員會 直字第139期 2002.03.25 9. 《閩台海底電纜探尋集》 陳愛萍 馬尾區委統戰部 2004.11 10.《船政拾英~船政之最》 江小鷹.陳道章 福建省.影像出版社 2005.05 台灣舊時電纜線圖照片 早期淡水一角 取自《圖說竹塹》王郭章 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03 川石島大東電報局舊址 照片取自《日本侵略軍在連江罪行錄》 連江縣志辦 海峽出版發行集團 日山吉盛義編纂 明治28年發行 光緒12~18年 淡水簡明總括圖 光緒14年 台北府全圖 地圖取自《新莊志,卷三》 新莊市政治發展史 徐六郎.尹章義 嘉雨印刷廠 1989.03.01 川淡海底電纜標示圖 川淡海底電纜全圖 收藏福建省電信公司展覽館 大東電報公司基石 照片取自《閩台海底電纜探尋集》 陳愛萍 馬尾區委統戰部 2004.11 連江縣川石島位置圖 |
|
作者: Liner < > | 發表時間: 2016-10-02 |
難怪小三通到馬尾,閩江出入口岸邊的山腰上有很多翻修過的歐式教堂建築,原來是鴉片戰爭五口通商口岸所留下來的建築物 再上去一點的福建寧德,很多沿海的村莊都信仰耶穌基督,應該也是百年前鴉片戰爭後傳教士所帶來的宗教輸入 |
|
第1頁 (共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