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精華區 » 林金炎 | http://matsu.idv.tw |
主題: 馬祖列島隸屬與建置 | |
作者: 林金炎 < > | 發表時間: 2015-04-30 |
馬祖三大島群(竿塘列島、白犬列島、東湧列島)拖曳於閩江口外洋,沿長樂梅花滋澳、連江定海灣、黃岐灣,島群受閩海外洋竿塘洋、白犬洋環視、東引則孤懸於三都澳外洋,緊鄰羅源灣,是本區最東也是最北端的地域。 馬祖島群,屬福建省閩東沿海島嶼,為省恒門戶,閩浙咽喉,地勢險要,為海上入福州的要隘,更是鎮守閩江海疆的據點,自古以來戰略地位重要。尤其近半世紀以來,國共對峙,各島同舟一命,唇齒相依,已形不可分割,由於位處戰略要衝,為兵家必爭之地,惟近年來兩岸關係趨緩,戰地政務解除,戰地的角色漸退去,此間成為「海上公園」的新面貌。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閩江兩岸繁衍生息,而本區與閩江南、北岸的長樂市、連江縣境域息息相關。民國89年,本區考古遺址普查,熾坪隴等多處遺址的發掘。民國100年9月,發現亮島人墓葬,可知佐證。 追溯境域屬地 夏代 本區屬少康帝少子無餘的封地,史稱「於越」 商代 屬<禹貢>九州中的揚州地 周朝 屬七閩地 春秋戰國 屬閩越地 秦朝 廢閩越王無諸為君長,以其地置「閩中郡」 西漢 無諸因眾諸侯滅秦,助漢擊楚,高祖五年(前202年)此地屬漢帝封給無諸的閩越國地。 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滅閩越國、遷民於江淮間,本區屬會稽郡地(郡治在今蘇州)。 始元二年(前85年)閩越遺民重建家園,自立為「冶縣」。 東漢 建安元年(196年)冶縣改為東侯官,政府設置南部都尉統禦之。 三國 吳永安三年(260年)改會稽南部都尉,轄地設置「建安郡」,本區屬建安郡侯官縣地,並設置典船校尉於此區域。 西晉 太康三年(282年)由建安郡再分置出晉安郡,候官縣地則設原豐縣。 之後數百年內乃在晉安郡的範圍內,郡治在今福州、而連江首次置縣,稱溫麻縣。置溫麻縣時,境域廣闊,從閩江口連江沿海一直到福鼎,竿塘屬溫麻縣。 唐 武德六年(623年)溫麻縣改名連江縣,此後連江境域基本穩定。唐宋歸永福鄉崇德里26都,時島上居民不多,且因交通等條件限制,官府未設行政機構,只有軍事設防。島上常有匪盜嘯聚,島民受害不淺。 南宋 本區屬福建路福安府。 元朝 元兵入福州後,改福安府為福州路。 當唐代在金門、平壇牧馬之際,宋、元朝,本區各島嶼皆有一群穿長布衫的男女,采魚蝦螺蛤以佐食外,大量放牧山羊,並以烙毛刻角為記,晝夜不收,各遂其生育,山羊孳生,數百為群。 明 洪武元年(1368年)改福州路為「福州府」,二十一年(1388年)海禁遷島民,明嘉靖(1522年~1566年)間,倭寇橫行,官府在島上設哨防患,建煙燉報警。明代中葉以後,遷島居民漸多,自成村落。而白犬列島地屬新寧縣,改名長樂縣,《福建通志》載:「取長安樂之意」。 清 本區乃屬福州府,乃沿鄉都舊制,連江縣仍設五個鄉統轄二十里、四都,共轄四十二圖。順治十八年(1661年)勵行海禁與遷界,島民被迫遷往大陸連江縣近郊,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複界回遷。之後,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又實行海禁,雍正朝亦同,直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才肯定海島謀生合法性。乾隆時全縣有四百二十村落,但村落興廢搬遷,地名更迭頻仍,有的已難以考證。 道光一朝 竿塘居民祖源多來自十三都,本區居民祖藉多源於長樂縣芳桂鄉,亦即方安、欽平、方東、新開諸里。例如:二劉、潭頭屬方安里,文石、沙堤、厚福、嶺南屬欽平里,金峰、前董,石井等屬方東里。 民國歸屬變遷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廳,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府,福建省設四道,本區屬東路道,後又改為閩海道。區劃沿襲清制,受辛亥革命影響,曾劃十七個區,竿塘屬第十六區黃岐,但實際上西洋島和馬祖島,應各為一區。 民國十四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府制,竿塘、東湧島直屬福建省連江縣,白犬島屬長樂縣。 民國十八年,連江縣共設八個區,竿塘屬第八區,該區有14鄉、50個村,其中的南竿鄉有十一村,北竿鄉有十村,西洋鄉有四村(含東湧二村)。 民國二十二年福建事變(閩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為四省,本區屬「閩海省」。 民國二十三年一月事變失敗,七月,福建劃為十個行政督察區,本區屬第一行政督察區,本區南、北竿和大、小西洋島設「竿西聯保辦公處」於北竿塘岐,管轄南、北竿塘、西洋、東湧等島嶼,辦公處歸第三區署張弘之指揮,辦公處主任首先有陳通棋,後由王宣猷為主任,白犬兩島設「東沙聯保辦公處」。 民國二十四年底,強化保甲制度,撤銷原有八個區建制,改設三個區署,竿塘、西洋皆屬第三區。 民國二十六年九月十日,來自台灣的日軍侵擾本區,所屬的偽「和平救國軍」盤據馬祖列島。 民國二十九年初,國民政府實行「新縣制」,一律改聯保辦公處為鄉鎮公所,改保長辦公處為保辦公處,竿塘鄉具體是:竿塘鄉八保:南竿上、南竿下、南竿中,北竿下、北竿中、北竿上、大目(高登)、塘格(大坵)。西洋鄉六保:洋東、洋南、洋西、洋北、洋中、東湧,東湧系劃歸西洋鄉管轄,編有二保二甲。 民國二十九年四月,大陸連江縣被日本佔領,九月才光復。而這年秋,與日軍廈門興亞院掛勾的地下組織「和平救國軍」,長期佔據馬祖列島。 民國三十二年三月,乃在抗日期間,因財政緊張,竿塘、西洋兩鄉乃在日寇淪陷區中,此時連江縣全縣縮編到二十三個鄉鎮,次年三月再縮到十九個鄉鎮,到了六月又縮編為十五個鄉鎮(竿塘、西洋未編)。 民國三十四年九月,抗戰勝利後,對鄉鎮保甲進行複查整理,再增加三鄉,才將竿塘鄉、西洋鄉、荻壺鄉加入。 抗戰勝利後,重新編設竿塘鄉和西洋鄉、竿塘鄉轄七保七十四甲,馬祖保十二甲、牛角保十甲、橋仔保十甲、津鐵保十一甲、山隴保十甲、白鏡保十一甲、塘岐保十甲,而那時的東湧屬西洋鄉,該鄉轄六十七甲,其中東湧屬西洋的一保,東湧保七甲,其主要村落有南澳、北澳、清水、燈塔。竿塘鄉長楊開松(36.12)、張克翰(37)、陳通爵、鄭文彬(38初),之後林岑如、陳聯輝、陳郡利、潘偉。 民國三十八年八月,竿塘鄉保甲及主要村落如下: 馬祖保十二甲,主要村落:馬祖澳、清水、朱螺、樓仔頂、後澳、科碲澳、復興、秋桂樓、五間排、夫人村、西尾 牛角保十甲,主要村落:牛角、福澳 津鐵保十一甲,主要村落:津沙、鐵板 山隴保十甲,主要村落:山隴、美瑞澳、青潭、中籠 塘岐保十甲,主要村落:塘岐、後澳、五獅(後改午沙) 橋仔保十甲,主要村落:橋仔、大丘 白鏡保十一甲,主要村落:白沙、鏡澳、後(后)板、起貴 而東湧保有七甲,主要村落:南澳、北澳、清水、燈塔 早在民國三十八年一月,白犬列島劃歸長樂縣東沙鄉,那時的東沙鄉公所所在地就在青蕃澳,轄有青蕃澳、坤丘村、熾坪澳、滬裏村、澳井村。 到了六月初,福州綏靖公署就派軍統王調動到閩江口川石島,以原軍統閩北「海上反共游擊隊」為骨幹,組建「福建海上保安第一縱隊」,並大力收羅沿海人力,集結川石等島,八月中共解放福州地區後,林部主力撤到白犬島,總部設西犬島,成為力守本區的最早軍事力量。 而同時期(38.8.16)共軍「解放」福州地區,南、北竿島由馬尾港海軍巡防處及國軍陸軍二○七師六二○團接手。該師團已撤退到臺灣,然後又從臺灣調來和第七十四軍以及李延年兵團部第一○六軍據守平潭,失利後,該師團平安撤出到臺灣,再奉令移防馬祖。 民國三十九年五月一日「馬祖守備區指揮部」成立,同年十二月十二日,成立「馬祖行政公署」,姚衍出任行政公署行政長,後由俞棫人接任,下轄八區(南竿區公所設在山隴,區長李時福,後由江肇人、林聖炎接任、北竿區區長敖子仲,後由王詩芳、白肯區督導區長宋曦,區長林功庸,後由陳道茂、東湧區區長張星祥,後由陳家錞、四霜區區長王振基、西洋區區長李貴漁、岱山區又叫台山區、浮鷹區,該兩區區長不詳)。 四十二年八月將「馬祖行政公署」撤銷,改制為「閩東北行署」,在本區南竿島設置「連江縣政府」,轄南、北竿兩鄉,九月成立「長樂縣政府」縣府設在白肯島青西里、轄白肯鎮、東肯鄉二鄉鎮,次年三月在東湧本島恢復設置「羅源縣政府」。民國四十三年九月,中共急欲解放列島,設立列島三個鄉「人民政府」,任命「石貴挺」為「南竿鄉長」,鄉公所暫設筱埕鎮,歸連江第八區;「鄭立銓」為「北竿鄉長」,「陳恆義」為「東湧鄉長」,兩鄉暫歸連江第九區,鄉公所暫設黃岐鎮,後來中共將東湧鄉劃歸霞浦縣管轄,東沙鄉也派有鄉長人選,姓名不詳,但篆刻有關防佐證,之後,大陸以「連江縣馬祖鄉」稱呼之列島。 民國四十四年七月,縣之上的「閩東北行署」之組織,又改為「福建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派俞棫人先生為專員。次年(民國四十五年)七月再改為「實驗戰地政務」,同時將長樂縣政府和羅源縣政府撤銷,併入連江縣政府「代管」,將原羅源縣改為東引鄉,長樂縣改為白犬鄉。而今,戰地政務已經裁撤,但長樂縣和羅源縣「代管」至今,未見歸還。 民國四十九年九月,東、西犬鄉合併為「白犬鄉」,六十年十月十五日,再將「白犬鄉」更名為「莒光鄉」,沿用至今。 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七日,廢除長達三十六年的戰地政務,縣治軍官結束,開始實施地方自治,縣長及民意代表民選開始。 本篇曾於96.05.03發表於馬祖日報,今修正充實後,再次發表 |
|
作者: 陳儀宇 < > | 發表時間: 2015-04-30 |
當初取《馬祖列島》名,可能未考慮到,現今地圖上,僅及於「上下竿塘島」,無法涵蓋到「白犬列島」及「東湧列島」兩列島;個人建議改其中一個字,稱為《馬祖群島》,請參酌! | |
第1頁 (共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