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精華區 » 劉宏文 http://matsu.idv.tw
主題: 【老黃狗之吻】
作者: 劉宏文 < > 發表時間: 2016-05-23
昨天去桃園更寮腳看「聯福製衣廠」的舊址
這家工廠1970年代員工曾達2000多人
直到1996年惡性關廠

許多馬祖人漂洋過海落腳於此
從日薪38元的童工
到月領3、4萬多元的穩定收入
每日加班再加班
償還漁船漁網的借貸與買米的欠款
日積月累買房子
終於可以安穩的打魚丸、炸紅糟鰻、吃老酒麵線

就在聯福工廠的周圍
現在叫瑞發里
不時會冒出講馬祖話的依伯依姆
都有些年歲
推著老媽媽的輪椅
或者小小的嬰兒車
在馬祖會館前的廣場納涼聊天

我走到舊工廠附近的一個巷口,很幽靜
裡面坐著幾位婦人
還有一隻年紀很大的黃狗
趴在地上
我直覺裡面住著馬祖人
就大步走進巷子
經過老黃狗時友善地對它一笑

一位婦人問我找誰
我一面回答:「請問這裡有住馬祖人嗎?」
眼角同時瞥見老黃狗艱難地在我身側起身
婦人還未回答
老黃狗已經重重地吻上我的小腿
可以看到腿肚兩道清晰的齒痕

同行的台大教授慌了
婦人也慌了
我不忘繼續問她
「這裡有住馬祖人嗎?」
她說:「就是咬你的老黃狗這一家啊!」
台大教授忍不住哈哈大笑
笑聲響亮整個巷子都聽到了

我看老黃狗一臉羞愧地趴在地上
對於同樣都是漂洋過海的馬祖人
你的嘴唇如此強烈地與我的肌膚接觸
老黃老黃
你的歡迎儀式也太激情了吧
激情到
我都要在「更寮腳」療癒我的腳了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聯福製衣廠舊址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隱約可見巷內老黃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老黃狗之吻
作者: 陳高志 < > 發表時間: 2016-05-23
遇到被狗咬這檔事,古老的鄉親都會用毛筆或鍋底的烏蔫(黑煙),在傷口的外圍畫一圓圈,以免病毒擴散。這雖然是無稽之談、滑稽動作,但卻是五彩繽紛的回憶之一。這個習俗將收在我的《馬祖禮俗趣談》之中。
作者: 張月龍 < > 發表時間: 2016-05-23
被狗咬這檔事真的會很不愉快,疼痛不說狼狽難免。不過依當時的情境,可以三種不同程度的心情與措施來面對:
1.立即上醫院接受診療,打狂犬病及破傷風疫苗,至少可安慰恐懼的心情。
2.遵循古法先用毛筆或鍋底的黑煙,在傷口的外圍畫一圓圈,以免傷勢擴大。照片若能呈現古法醫療,應更具文化傳承意函。
3.就近找家彩卷行,買張彩卷試試手氣,說不定中了大獎,心情就跟著開朗了呦!
作者: 陳高志 < > 發表時間: 2016-05-23
方才有鄉親來電問:「烏蔫」兩字馬祖話怎麼唸,我回答:權宜讀ㄨ ㄩㄥ(u yong)即可,若要精確的標註,請以羅馬字音標為準,末字的讀音接近國語雍正的「雍」。它發舌根鼻音,唸的時候感覺音是從口腔後面發出。過去的馬祖,一般人家是以枯草、木柴、煤炭為燃料,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必須找人爬上屋頂,用竹篾去通煙囪。這個動作馬祖話說ㄊㄠˇ(thauˇ),漢字寫成「透」。小時候的我生性好動,身輕如燕不似今天臃腫,所以常常被鄰居請上屋頂,尤其是隔壁做糕餅的堂伯父。整個過程不到20分鐘,我的臉就成黑人狀。這個名詞、這個動作,對50歲以下的朋友來說可能是陌生的,所以寫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作者: 劉宏文 < > 發表時間: 2016-05-24
謝謝月龍兄與高志兄的回應。

這篇【老黃狗之吻】本來是貼在臉書的自娛之作,家國兄看到了,囑我轉貼馬資網,讓大家看看我的糗相,娛樂一番。沒想到引起兩位的熱心回應,特別是我的老同學高志,發揮訓詁專長,結結實實給馬資網的讀者上了一堂馬祖方言的說文解字。

針對討厭的人或事,馬祖有一句咒人的口頭禪:「乞犬咬!(音:ㄎㄩˋ ㄎㄣ ㄍㄚˊ)」被狗咬到除了當事人痛苦狼狽,還可引為茶餘飯後的笑談。尤其是此刻的馬祖,許多人困在機場、碼頭,擠不上飛機也搭不了船,官方與民間彼此劍拔弩張,心裡都在咒:「乞犬咬!」;有人給狗咬了,或可緩衝一番局面,消消火氣。

月龍兄跟高志都提到,如果不幸「乞犬咬!」,民間作興以毛筆蘸鍋底灰在傷口外畫圈,阻止發炎擴散(馬祖人稱收乾)。這讓我想起讀小學時,班上一位小朋友得了腮腺炎,半張臉腫得跟豬頭一樣,村裡的依來伯讀過幾年私塾,略懂岐黃,就在他臉頰靠脖子處,畫了一個又粗又大的圈圈,幾天都不能洗臉。不僅如此,大凡腿上長疔、額頭生癀,如果沒有狗皮膏藥,一般也都是畫個圓圈對付。四、五年級以上的鄉親,大概都有頂著一頭圈圈去上學的經驗。

鍋底灰當然就是刮鍋(馬祖人稱剃鼎)的產物,草木之灰加上一些礦物質的積澱,在高溫之下反覆熬煉,中醫稱為百草霜。據稱,最早的墨汁以及寫字畫畫的墨條,都是鍋底灰加上松煙製的。高志兄將鍋底灰寫成「烏蔫(讀:烏雍)」,讀音確是如此。記得幼時村裡有一位女生皮膚黑,生得俏麗活潑,外號就叫「烏蔫」。

這鍋底灰「烏蔫」的作用可大了,不僅可治人類的狗咬或疔瘡,連牲畜也一體適用。我幼時嘗見村裡的金泉伯閹豬仔。他將豬囝後腳綑綁,豬頭向下以膝蓋夾緊,剃刀森森,手起刀落,豬囝還不知怎麼回事,就已經被去勢。金泉伯熟練的摳了一團烏透透、黑乎乎,以鍋底灰調配桐油的「烏蔫」,抹在傷口;那豬囝竟然活繃亂跳,不明所以,傻呼呼地跑開了。

家中若有婦女臨盆或鄰居分娩,不宜剃鼎,這個道理大概與噪音有關;至於,剃鼎後留下黑黑的一圈「烏蔫」,離去前必須要用鋤頭剷幾個缺口破壞之,且不能從其上跨過,這緣由就要靠廣大的網友,以及寫《馬祖風俗趣談》的高志兄補充了。

附圖是東引耆宿陳瑞琛老先生捐贈「連江縣文獻中心」,清末民初出版的《改良居家必備不求人》。內文記載「司命竈君刮鍋忌日」,規定一年之中何月何日「不可刮鍋」;可見剃鼎刮鍋在早年民間的日常作息,像煮飯洗衣一樣自然,現在的馬祖大概已經絕跡了。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第1頁 (共1頁)
服務條款      內容政策      隱私權聲明      著作權聲明       刊登廣告       站長信箱      副站長信箱      副站長kingfisher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