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精華區 » 劉宏文 | http://matsu.idv.tw |
主題: 時間之舟—吉勇兄的兩張老照片 | |
作者: 劉宏文 < > | 發表時間: 2014-07-15 |
津沙客棧吉勇兄提供珍貴的老照片回應「消失的學校」貼文,頓時使得單調枯燥的文史志紀生色不少。老照片已經泛黃,卻有如時間之舟,將我載往五十年前的家鄉。 這兩張照片皆是戰地政務時期的教育場景。一張是年輕時候的曾淼祥老師,背著雙手,神采昂揚,顯得自信滿滿;另一張是小朋友圍著曾老師上音樂課,嘹亮的歌聲在村子裡迴盪,出海「放釣」的依爹大概都能聽見吧!(如下圖一、二) 那時的校門,樣式簡單素樸,水泥柱抹上水洗石子,再刻塑條柱裝飾,沒有厚重的門楣,頗符合戰地的嚴峻氣氛。同時期的大坪國民學校,還有記憶中的東引國校、仁愛國校,以及一些營區、政府機關的精神堡壘,好像都採此設計。 照片中,曾老師立於津沙分校的校門旁,門柱比人高出許多,以水泥雕刻「津沙分校」四字,斗大的字體雄渾有力,讓我想到芹壁村石牆上的標語,也是水泥雕刻,字體同樣勁拔挺秀。馬祖許多人能寫一手好字,不知是否與彼時遍地建置的標語有關? 曾老師與小朋友上音樂課的照片尤其精采。老師彈琴,小朋友擊鼓擦鈸,張口齊唱,這種鼓鈸齊鳴、節奏強烈的伴奏,大概不會是小調民謠的溫婉,而是五零年代學生都要學唱的〈馬祖精神歌〉之類。照片背景是津沙西邊山,石屋依山而建,比起現在密集許多,當時村裡應相當熱鬧。 站在曾淼祥老師旁邊,拿大鈸的那位少年是潘財俤老師,現居台中,在基隆海事任教。據潘老師說,民國55年曾老師調職馬祖國小,將幾位愛徒包括潘老師、邱吉鶴、邱清成等,從津沙帶到馬祖,在教室打地鋪,自己煮飯洗衣,曾老師親自督教;一年後成績斐然,全數考上馬中,潘老師還是當年的榜首呢! 馬祖冬季颳北風,津沙面南,澳口又很深邃,漁船停泊或麻纜休憩後,轉口大陸,皆很便捷。早期津沙在馬祖算是大村,村民大多捕魚、捕蝦皮。津沙與珠螺隔著一座雲台山,一南一北,我小時不曾去過,覺得遙遠又神祕。津沙人說家鄉話有一種腔調,很特殊,據稱是連江口音,李金梅議員就是這麼說話,軟軟的,很好聽。小時候曾學唸一段童謠,模仿津沙人講話:「大姆姆,踢到石頭姆……」記不清了。印象中,我的津沙同學皆豪邁善飲,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所以津沙人能釀非常香醇的「青紅」老酒。 暑假與老同學作一趟四鄉七島之旅,搭台馬輪、馬祖之星以及來往於南北竿、大坵間的快輪,在各島間奔波競逐,電掣風馳,使得馬祖縮小許多。到津沙時,曾叨擾津沙客棧,承吉勇兄與憲明同學熱情招待,喝咖啡,看海景,天氣雖然炎熱,壯闊的大海與那兩隻可愛的山羊卻使人暑意全消。 津沙客棧也讓我想到牛角村張信義老家裝修的牛角好窩。石屋內部承續老房子簡靜質樸的古意,屋外美景天成,將馬祖獨有的彎角沙灘框在眼前。兩家民宿一樣細緻,一樣用心,是我所知道家鄉兩個很成功的案例,都讓老屋回顏新生,在傳統的格局下兼顧現代生活的便捷。 當年,砌造這兩間老屋的先輩們基於各種因素,都選擇了聚落高點建屋。那時抬石頭、扛木料,全憑人力,艱苦可想而知;而工作、上學,每天都要爬一段陡峭的山路才能抵家,一邊喘氣一邊爬坡的同時,想必會有一些埋怨吧!現在,老屋居高臨下,全村盡收眼底,還擁有一望無際的美麗海景;夜來觀星聽濤,海風習習,當年所有的辛苦,都在靜謐美好的此刻消融了! 「消失的學校」張貼後,識與不識的朋友給我許多修正的意見,包括:吉勇兄與家國兄提供的老照片,瑞華老師訂正四維分校裁撤的日期,北竿香官兄告知橋仔國小的舊址,善茂校長回憶清水村於民國51年曾在林平鑑老家設有分班(期望鄉親提供確切起訖時間),莒光滿棟兄提供田澳分班的細節,曾在坂里國小任教的老同學好蓮也為我釐清北竿國校的變遷……;大家彷彿都搭乘時間之舟,返回不太久遠的過去,採擷過往的吉光片羽,向未來展現我們曾經有過的,這樣與那樣的歡樂與哀愁。 我有時突發奇想,有一天,縣志不知能不能像維基百科一樣,由主編設定好章節條目,發展成:「縣志大家寫」,那時的時間之舟,會是怎樣的盛況? 民國53年任教於津沙分校的曾淼祥老師。(邱吉勇先生提供) 民國53年,津沙分校小朋友的音樂課。(邱吉勇先生提供) 馬祖日報民國56年7月5日馬祖中學入學榜單,榜首潘財俤。 民國65年,四維分校老師調職令。 津沙客棧保留完好的傳統「灶腳」。 |
|
第1頁 (共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