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精華區 » 劉家國 | http://matsu.idv.tw |
主題: 馬祖日報應朝向辦一份「民眾愛看的報紙」方向努力 | |
作者: 劉家國 < > | 發表時間: 2010-01-08 |
2010-01-08 馬祖日報 以上是今天馬祖日報有關楊縣長前往報社座談所發表的言論。楊縣長對於馬祖日報的指示,十分明確。 首先,個人也認同馬祖日報具有「留存地方歷史」的價值,所謂「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馬祖日報每天為馬祖寫歷史,其價值再明顯不過了,相信無論任何人主政,都不會主張裁撤馬祖日報。不過,個人期待,楊縣長未來五年任內,至少能夠完成馬祖日報「財團法人化」的準備工作,等到下屆連任或下屆縣長任內,正式完成馬祖日報「財團法人化」,成為接受政府補貼卻能獨立於政府之外的報社,如同英國的BBC、我國的公共電視,讓馬祖日報取得獨立自主的地位,才能真正發揮監督政府的功能,才是馬祖全民之福。 其次,現階段仍在縣政府體制下的馬祖日報,期望它來「監督政府」,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它本身就屬於政府的一份子,縣長不操控,自有其他政治黑手來操控。況且,馬祖日報社也會主動「揣摩上意」,投縣長之所好,為縣府各單位服務,為縣議會服務,甚至當成公關工具,為立榮服務。 雖然如此,馬祖日報仍有改革的空間,那就是朝向辦一份「民眾愛看的報紙」方向努力。所謂「民眾愛看的報紙」,就是當民眾打開馬祖日報,多數是他們喜歡閱讀的消息,而非多數是官方的政令宣導、抄襲的舊聞、大陸福州的報導。這方面,新聞界出身的縣長機要秘書張登傑最清楚,民眾想要閱讀怎樣的馬祖日報。而且,這是在不改變體制的情況下,馬上可以做到的事情。 楊縣長剛剛才上任不到一個月,馬祖日報不會在幾天內就會轉變成為「民眾愛看的報紙」,但如果三個月內看不到任何改善,那麼,就不是馬祖日報的問題,而是楊縣長領導統御的問題,該負責的不是社長,而是縣長了。 |
|
作者: 老天使 < > | 發表時間: 2010-01-08 |
馬祖日報最近是有一點長進, 南機北降的問題,早就存在, 總算看到馬祖日報就這問題提出配套不足說明, 有總比沒有要好, 馬屁報的風格若能丕變, 我們也會替你們喝采的! |
|
作者: 大風 < > | 發表時間: 2010-01-08 |
「馬祖日報」要重新打造一個不一樣的品牌 馬祖日報成立至今,已有52個年頭。從當年的軍聞報,經過軍管時期過渡至解除戒嚴,變身為單一地區的官辦報;其也由四開的黑白版,搖身轉變為對開的全彩版,歷程可是曲折多樣;就其一生,也是精彩和傳奇滿俱了。 馬祖日報之設立,有其歷史上不能抹煞的重大意義,與發揮無遠弗屆的社教功能。但是,由於其出資與經營的幕後大老闆,乃政府這一鐵打的衙門,故其新聞報導立場和言論披露的層面,每有重重的限縮和箝制,讓其始終無法脫除一身濃濃「官方傳聲筒」的譏評,致使民間垢病不已。 就因其此種背景的使然,對於政府機關施政作為,只敢「報喜不報憂」的偏頗色彩,根本上無法探索民隱、揭發民膜,更無伸張民怨的膽氣。在現今民意抬頭的氛圍環境中,該種「自我閹割式」作法,自是無法教人苟同。 或敢以野人獻曝之心,提出下列數點淺見,俾供有司們參辦: 一、縣政、法令等宣導,可闢專欄定期為之;地區各機關(不論中央或地方)之人事遷調異動,僅以小篇幅方式處理(無須刊載相片)即可;但若其貢獻度大或甚有正面影響力之特殊人物,另論。 二、新聞內容,學習蘋果日報模式,內容只有簡單扼要的呈現,其他無關要旨的細節,無庸贅述;再者,為充分利用版面,所有新聞之「標題」字號一律縮小。 三、官方主辦的一般「例行式」的節慶、儀式、活動,或無甚緊要的會議、集會等照片,可少刊或不刊;將版面騰出來,去報導專題性、探索性、持續性的屬於郷親們更為關心的民生議題或公共領域上之事物。 四、拿掉第三版的「新聞總匯」(如雞肋),特設與擴充如聯合報等四大報的「民意論壇」篇幅;初期或不能有效地吸引讀者們踴躍投書,但只要主事者「一心如秤」,處理的不偏不倚,日久即能樹立起良好的編輯台之威信,未來定有相當可觀的成效出現;又,凡有指責性、批評性之投書,只要「對事不對人」,不會造成社會和諧或秩序之破壞者,皆可容其以「筆名」發表。 五、副刊部分,要相對地增加「稿酬」(「民意論壇」也一樣),始能讓人有寫作的動力,讓更多具有水準的文藝作品呈現,藉之提昇馬祖人的文化素養與生活品質。就此一部分,一年之中所費不多,應可設法提編專款「試辦」。有了相當的成果後,往後皆可將之納入常態性之年度預算中處理。 六、要有雄心壯志,自我定位清楚,又能確然不移。或可與「馬祖資訊網」連手,可成為互補互倚之「競合」關係者,以之充為驅動馬祖這艘「海中之舟」昂然向前奔馳、跨越風勢浪頭的「雙軸式推進器」。 馬祖日報過去的老闆中,或許有人是頭腦轉不過彎來,甘願自成為不長進的「笨蛋」;也或然是心態封建之故,不敢迎上世界潮流,懦弱成了沒有識見的「土蛋」;更有可能是意念偏頗,淪為只顧一己之名與利的「壞蛋」。但不管是笨蛋、土蛋、壞蛋,都應將其掃進歷史的灰燼爐中,讓它不再重現江湖! 以後的大老闆,都應自許為一個面目可親、形象可愛的「好蛋」。 MATSU UP! 附註:本文原於楊綏生就職日之前夕,大略完成了初稿,本待於12月31日發表。後又因聽聞其欲走訪縣屬各機關單位,實地了解業務概況;自會也有馬祖日報的這一場「答問錄」,想再一探其「主張」究竟如何;是且暫按下不發。 家國兄之見解與某我相同,故今也願取出小文,與之相互呼應一番。期許楊兄要果敢地「堅持理想」走下去! |
|
作者: Friedrich < > | 發表時間: 2010-01-08 |
咳咳!大風真是見過大風大浪的高手哇!看法真是一針見血喔。報紙沒辦好,是會汙染全民的眼睛和腦袋喔。以前馬報被當成『馬屁報』,馬報有人變成討好縣長,陪著玩樂的『報馬(仔)』,還還有時擺明用新聞為特定的人輔選,當然是讓人覺得超噁滴… 我要澆一盆冷水囉。我看呀!江山易改,有人幾十年都本性難移,還是等新縣長正式派任新社長之後,又等新社長上任後,再請教大風等等這類有識之士,馬報才有可能稍稍滴改革囉! |
|
作者: admin < > | 發表時間: 2010-01-09 |
2010-01-09 馬祖日報 在地報業公共化方向之構思�馬祖日報社未來發展提報摘要 一、媒體型態: 1、商業化:市場為導向,賺錢為目的,易成惡質化競爭,台灣報業環境最為典型。 2、公有化:屬黨政軍所有,易受政治力操縱,金馬新聞生態最為明顯。 3、公共化:屬全民所有,獨立超然的公共媒體,如公視、日本NHK、英國BBC。 金、馬日報為國內僅屬地方政府所有兩個公營事業機關,也是在地珍貴的歷史文化資產。在公民社會理念的環境下,民意自主覺醒,要求地方改革呼聲強烈,地方報業新聞產製型態、方式必須思考調整,以符民意需求及驅動地方進步。 二、公共化形式: 1、公有化資源。 2、公共監督。 公有化、公共化之差異在於社會資源的公共自主管理。金門、馬祖日報在地方自治後,只做到公有化產權,未做到公共監督、參與及自主管理。因未能做到下一步,也是關鍵一步,不能完全以公共利益為依歸而讓大眾來參與主導,反而成政府官僚體系操縱新聞及酬庸工具,無法達到公義、真理。 三、公共化精義: 1、平等參與的公共討論。 2、合理分享的公共利益。 3、專業自主的公共資源。 4、監督管理的公共事業。 未來公共化的在地報業待強化之處: 1、在民主開放下,社會各多元領域逐漸發展自主力量,並逐漸有其自主的公共空間,大家能平等而理性地討論關於公共利益議題。 2、公共辯論是基於公共利益,所以它是要集眾人的智慧與認同來完善化公共利益,即公共利益的合理分享。 3、新聞屬專業、獨立、超然,報業是一個組織,經由層級節制體系產製。 4、公共監督、自主管理,不僅由內部自律及全體民主監督外,還應擴充於社會外部的相關群體,如專業公正人士監督運作。 四、預估期程: 1、民國98.12.20:回歸專業化。 2、規劃推動公共化。 3、完成公共化。 (1)新縣長接任後,以尊重新聞事業,並反映民意,提供興革意見,追求社會公理平等多所期許,本社秉持改革理念,召開新年度編採會報,99年起以回歸新聞事業為方向,不做上意之揣測,以公理、正義為原則,新聞道德為自律,事實、平衡客觀報導地方事務。 (2)規劃推動公共化,其公共化草案包括組織架構型態、法定人士及預算編列、成立審薦委員會、社長遴選等。 (3)經地方最高民意機關審查通過後實施公共化,成立董事會等類似組織辦理社長審薦遴選作業,為在地媒體歷史性的轉捩點,也成為國內史上第一個公共化報業之版本。 五、組織型態: 1、公有制的公共化:符合公共化精神,在公有制之下實施公共化。 2、完全公共化:原公營事業機關編製撤銷,組織改編為完全公共化。 (1)公共化前提是公有產權,也是所謂公有制,反之則不必然如此。 (2)馬祖日報屬地方自治下的公營(有)事業機關,報紙為公共財,不被商業集團操縱;在公有機制之下實施公共化,以公共利益為依歸,由大眾來參與主導(如公共委員會監督、審查)。 六、編制架構: 1、在公共化定位下的仍維公有(營)制事業機關型態。 2、完全公共化組織。 馬祖日報社組織編制33人,現採精實配備,任用職員7人、技工9人,全年預算三千萬上下,人事費近八成。 (1)、現狀公有制的公共化架構下,薪資每年由中央調待全額撥付,減少地方財政負擔,且組織穩定性高、員工流動率低。 (2)、組織架構完全公共化,現有機關裁撤、職員移撥及技工可移撥或資遣後重新任用。新編制新任用人員費用及全年人事預算由地方支出(無法列入中央待遇補助),增加在地財政負擔。 |
|
作者: tinge < > | 發表時間: 2010-01-09 |
哇 每個員工平均薪資一百五十萬 在本島都算是很好的差事呢 | |
作者: 拙 < > | 發表時間: 2010-01-10 |
的確,重點是我們全體鄉親應有一份公信力高、不隨風搖擺的報紙,所提供的訊息能正確反映民情,固然表達縣府意志,卻不能淪為少數高官或民代的傳聲筒。 社長或總編輯換誰並非重點。 當然,有關公共化,馬報所提的構想跟酒廠的可能型態類似,也就是雙軌制,公司與公營事業單位(有正式公務人員編制)並存,具備公共化(在馬酒則為公司化)的外衣,與公家單位的實質。為了保障現職人員權益,這樣的思考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我們除了消極地保障縣營事業單位每個員工都有飯吃,更重要的是用人要發揮功能。如果馬報團隊能夠達到前述的目標,每個人都為了這些目標發揮了無可取代的功能,則保障其現職現缺就業,是有意義的。 |
|
作者: tsao < > | 發表時間: 2010-01-11 |
一、馬祖日報社人力轉至縣府企劃或觀光建設等部門,馬祖日報社廢止,縣府利用有限人力來拼交通及拼民生及觀光。 二、馬祖日報社原來功能政令宣導,只要抽出人力3-5人在新聞課下,每二週出版一次,每日用電子政令宣導即可。 三、至於媒體功能,只要補助有良心的辦報人即可,如以前的馬祖通訊就是好報。 |
|
作者: 程治平 < > | 發表時間: 2010-01-13 |
admin wrote: 簡而言之《馬祖日報》是希望未來朝著「公有或非公有形式的『公共化』目標前進」;然不論「公有」或「非公有」,都牽涉到經費來源。 先以公共電視為例吧: 公共電視法第二十八條: 另依據《維基百科全書》說明: 公視第一年得到的政府捐贈為新台幣十二億元。但依據《公共電視法》,政府捐贈的金額逐年遞減10%,至第六年以後應為第一年政府編列預算金額的50%;因此,公視自籌款負擔將逐年大幅增加;對於不能播送商業廣告的公視而言(《公共電視法》所規定的),無疑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為了因應接續而來的數位電視建設經費,公視推動修法,取消逐年遞減的規定;從2001年開始,政府捐贈維持每年新台幣九億元。為避免過於倚賴政府捐贈,以增加公視財務獨立性,公視主要的經費來源還有: 由此可知,《馬祖日報》的公共化過程,不只包含組織架構的討論和預算來源的編列等,未來要如何不被商業及政治集團操縱,以公共利益為依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因此,短時間之內,如何將《馬祖日報》的官方傳聲筒定位淡化,才是「連江縣政府」當務之急。 建議縣府應在現行新聞課下自行出刊《馬祖縣民通訊》將「縣政訊息」透過每週出刊一次半版的《縣民通訊》(週一、周三或週五出刊)傳遞;人事可由新聞課長及「課員」兼任即可,印刷委外,發送「短時間之內」或可「議價」委由《馬祖日報》送報系統。 (順便提醒一下,台灣的許多縣市都有「市民」或「縣民」通訊,藉以向民眾報告政府施政現況) 「新聞課」可與《馬祖日報社》討論「縣政新聞」的屬性(屬於縣政新聞還是縣政訊息),《馬祖日報社》也可將屬於《縣民通訊》縣政訊息主動丟回給《縣民通訊》,將「官報」色彩逐步切割,以利進行版面改革及調整;至於《馬祖日報社》的組織架構及轉型,可以同時漸步檢討及在未來實現。 註:《馬祖日報》的「公共化」同時也牽動著小眾媒體的社區報,新聞守門人如何自我定位等問題,以下也順便引用《維基百科全書》關於《中央日報》的過去與現在供作參考: 台灣三大報時代 |
|
作者: 程治平 < > | 發表時間: 2010-01-13 |
每週出刊一次半版的《縣民通訊》正確說法應為三開 另: 公視每年的預算就二零零五年,它們各自所佔的百份比如下: 政府資助58.52%, 代制節目收入6.69%, 販賣收入6.83%, 租金收入7.72%, 個人捐贈1.06%, 企業捐贈10.32%。 |
|
第1頁 (共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