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精華區 » 劉家國 http://matsu.idv.tw
主題: 不必寫「(虫弟)餅」,可直接寫「蠣餅」
作者: 劉家國 < > 發表時間: 2013-11-02
 馬祖開放觀光以來,地區傳統小吃「蠣餅」大受歡迎,由於很多人認為應該寫為「(虫弟)餅」,而電腦沒有這字,所以直今一直被寫成「(虫弟)餅」。

 事實上,大家可以直接寫「蠣餅」,意思相同,發音也相同。「蠣餅」的福州平話發音:die-biāng,在維基百科已有明確記載,請大家一起來推廣使用。

請另存圖片檢視原尺寸圖檔
不只是福州,就連廈門鼓浪嶼也賣蠣餅,寫的是簡體字。

維基百科

蠣餅(平話字:die-biāng) 也稱海蠣餅,是福州傳統的風味小吃,以大米與黃豆粉磨成的漿、海蠣肉、豬瘦肉、芹菜或包菜、紫菜、蘿卜絲炸制而成。成品為圓形薄餅狀,色金黃,殼酥;也有少部分為圓圈狀,方便瀝干油、降溫。而在閩南地區則是在一圓形器具上,放大量蔥花,胡蘿卜絲,加上海蠣再裹上麵粉糊,然後到油鍋里炸成。福州人大多把蠣餅做早點配菜,鼎邊糊配蠣餅。

製作方法

按黃豆三斤、大米七斤、鹽二兩的比例制皮,以牡蠣、豬瘦肉為餡。先將大米,黃豆在清水中浸約兩小時,然後瀝干,加水磨成漿,調入精鹽,攪拌。把大鍋放在中火上,倒入大量花生油,燒至六成熟時,在凹鐵勺里放入米漿,再放上豬瘦肉、紫菜、包菜、芹菜,再放上海蠣,然後蓋上米漿,放入油鍋炸。至面呈金黃色時,撈起把油瀝干。也有蓋上米漿後把海蠣點綴在蠣餅表面的。

離漁港近的多加新鮮海蠣;福州市區部分人離漁港遠,購買新鮮海蠣不便,不加海蠣;部分小吃店為降低成本,不加海蠣。

蠣餅的由來

蠣餅傳說   

蠣餅為何這樣製作?民間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傳說清初有一位年輕人,繼承父業在鬧市設攤賣早點,他雖然勤勞,但生意清淡,只能糊口,不能成親。他朝思暮「蠣餅」想,如何才能生意興隆,財源茂盛,成家立業,一天晚上,他夢見一位白髮老人對他說:「你的後運好!」他急問:「好運向何處求?」老人不答不理,飄然而去,他追趕不上,這時只見天上月白雲清清,星星閃閃,他看了出神,接著月亮下沉,黃色的太陽,從東邊升起,霞光萬道。醒來卻是一場夢。後來,他從夢中悟出了奧妙,就用米豆為原料磨成漿,把似明月般的蠣餅放在油中炸。餅在油中翻滾,似在彩雲之間,熊熊火焰猶似霞光萬丈;蠣餅熟時呈金黃,好比金黃色太陽、這就是由月亮到太陽的蠣餅製作來歷。開市之時,顧客嘗了,拍手叫好.於是生意興隆,發家致富。後人爭相仿效,一直流傳至今。 春節將至,福清人家家戶戶都要炸蠣餅過年,一般的家庭主婦都會,而且是代代相傳。

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B%8E%E9%A5%BC
第1頁 (共1頁)
服務條款      內容政策      隱私權聲明      著作權聲明       刊登廣告       站長信箱      副站長信箱      副站長kingfisher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