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資訊網 » 新聞、布告 » 最新消息 http://matsu.idv.tw
主題: 連江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魁龍坊陳家大厝開放首日迎來萬名遊客
作者: 網管 < > 發表時間: 2019-02-03
福州日報記者蔣雅琛/文黃立新/攝

陳家大厝位於連江魁龍坊歷史文化風貌區,是一座清代古建築。從前,該古建築隱於鬧市,並不為當地人熟知。去年5月,連江縣啟動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魁龍坊修繕工作,陳家大厝是7座第一批修繕古建築中最先完工的。日前,古厝正式對外開放,當天就有萬餘人前來一睹其古韻風采。

6座歷史建築“保”有講究

據悉,修繕工作啟動之初,指揮部就組織專業人員對魁龍坊區域內的建築進行建檔甄別,確定21處古建築,其中包括6處歷史建築,陳家大厝就是其中一處。

邁過大門,便是二進院落,記者即被兩扇大門吸引。大門是普通的木質結構,並不稀奇,但面上卻覆著一層陶磚。連江縣歷史文化街區建設辦公室副主任魏步雲告訴記者,這叫鬥底磚,耐高溫、防火燒,火災發生時,可起到延緩火勢蔓延的作用。

記者註意到,鬥底磚顏色有一深一淺兩種,上面的金屬器件也有不同。“原本的鬥底磚已有多處破損,為了復原整體風貌,我們用了同樣的材質進行修復。”魏步雲介紹,為了區分,分別用銅扣和銅錢來代表舊磚和新磚。“這麼做是為了保存歷史信息,以免遊客被誤導。”

根據“應保必保、可保盡保”的原則,魁龍坊的修繕按照相應年代古建築營造法式和地方營造技法進行修繕設計,一座一議。收集了舊石料、瓦片、木料,分類規整,用於建築修繕,以求保留建築原材料質感。

對不協調建築“拆”有章法

來到陳家大厝的二進後庭,魏步雲頓了頓:“大家能看出來嗎?這裡曾經是一棟有五層半樓高的民房。”他指的是後庭左側半邊,面積大約40平方米的位置。記者看到,後院左右兩邊樣式對稱,如若不是提醒,很難想像是後期重建的效果。

“當時看到這棟樓房,覺得是個大難題。”魏步雲告訴記者,現場查看時發現,樓房的居住環境很差,必須拆除,居民也十分支持。可問題也隨之而來,樓房緊挨著古厝,若使用機械,墜落物體極有可能危及陳家大厝,那隻能採取人工方法。“20名工人,用了近1個月的時間,一點一點地鑿,小心翼翼完成拆除工作。”

修繕工作堅持以建築保留現狀為原則,對後期改建的部分進行甄別和拆卸。放棄與風貌區不協調的建築,力求恢復魁龍坊傳統街區的肌理。

三位專家每週赴約“挑毛病”

每週日上午,魁龍坊總會出現三位客人,帶領一眾修復人員“巡街”,不時提出些意見。他們是古建築專家陳木霖、阮章魁、林知利,受連江縣政府聘請,為魁龍坊的修復進行指導和監督。“一呆就是一天,上午查看現場,下午討論方案。”林知利說。

據悉,這樣的聚會源於連江縣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確定的周技術例會制度,由副縣長或街區辦主任召集,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建設單位與三位顧問參加,對上周修繕施工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協調解決,並對下一周的施工作出具體安排,提前查看現場,確定修繕細節方案。

有一回,林知利與另兩位專家查看現場發現二進一道門檻的厚度約有10厘米,大感意外。“普通的門檻厚度不超過8厘米,會不會有問題?”帶著心中的疑問,於是林知利、陳木霖等與街道辦主任一起前往連江縣其他古民居調查,最終在建國路一帶古民居發現,有的門檻厚度竟達13厘米,他這才放下心來。
第1頁 (共1頁)
服務條款      內容政策      隱私權聲明      著作權聲明       刊登廣告       站長信箱      副站長信箱      副站長kingfisher信箱